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守住兜牢民生底线,重点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助推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的根本举措。
从数据上看,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保持了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供给与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日益涌现。新时代,走好助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践进路,发挥好公共就业服务作用,将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供给作为关键抓手,抓住人才、市场两个基本点,聚焦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就业渠道、就业信息、就业环境等关键要素,筑牢高质量充分就业根基。
重塑就业观念,源头提升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动力活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供给质量,首先体现在就业观念的与时俱进。一方面,强化组织宣介活动,深化社会对就业的新认知。要以媒体、网络、社区活动等形式,广泛传播新时代就业观念,强调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贡献并重,鼓励人们打破传统职业壁垒,积极探索新兴行业和灵活就业方式。另一方面,组织建立实践引导,完善精准性就业导向服务。要通过特色化职业培训、专业性就业指导活动,为青年、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提供职业规划。上海市长宁区人社局持续开展“IN动力就业训练营”活动22场,通过职场体验、模拟面试、沙盘演绎等多样化的职业指导活动,帮助1000多名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帮助其理性选择职业方向。
扩展就业技能,打通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技术屏障。现阶段,社会化技术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的普及成为拓宽就业技能、稳定就业的关键一环,在劳动力培养与产业发展需要间搭建桥梁。例如,江苏省徐州市是传统的工业城市,传统产业占比超过六成。2024年,徐州市人社部门以技术培训为着力点,将转岗工人纳入培训范围,更新发布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相关目录,打造“技想未来”品牌,同步开展特色招聘会和直播带岗活动,初步实现了企业能转型、员工能转岗,有力保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用工稳定。助推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公共就业服务在就业技能层面不断深化。加大新型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开展产学研用,以满足新型产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加强社会技能培训,尤其是组织开展针对转型产业的员工的技能“改造”,通过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培训课程,使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让每个劳动者都能拥有适合自己的技能“长板”。
拓宽就业渠道,搭建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沟通桥梁。坚持“大数据+铁脚板”并行。现阶段,公共就业服务通过构建新方式、新手段拓宽就业渠道,以“建平台”“常走访”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打破就业供需壁垒,从就业渠道层面助推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方面,要巧借数字化之力,搭建“云端送岗、精准推岗”的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整合就业信息,打通沟通渠道。另一方面,要坚持“铁脚板”并行,对重点人群开展梳理摸排,制定个性化就业方案。在打通就业渠道的基础上,对就业信息的实时更新、搭建新渠道实现信息优化与完善,来打破信息隔阂的痛点,实现供需有效对接。2024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利用社区网格建设,在全区13个镇、街道设立“就”在淄博人社服务站,并把站点扩展到银行、商圈、园区等,打造“网格+就业”模式,用工保障、就业指导、创业服务、技能培训等6大类17项业务一体化办理,实现“15分钟”就业服务圈,以此完善就业信息,提供优化选择。
优化就业环境,厚植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创新土壤。公共就业服务通过政策支持、制度保障能有力作用于创新环境的培育,营造“人人敢创新”的氛围,以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型就业模式。广东省人社厅连续8年牵头举办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吸引超14万个项目报名、超80万人次参赛,提供优秀创业项目资助超1亿元,同时,60%以上的获奖项目成功转化落地。可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公共就业服务在就业环境方面不断推进。不断拓宽产业创新空间,营造个人能创新、企业敢创新、产业会创新的市场环境,带动就业良好生态。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点,关心创新型劳动者的急难愁盼,对于新兴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可适当加大对其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保障力度,激发其投身创新事业的积极性,保障“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根基,让更多人才能够找到自己适合的领域,在更广阔的天地书写绚烂人生。
文/杜恬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特约青年研究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