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家书里的新中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5 18:00

新中国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4亿多中国人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带给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延续至今,党史、国史均有详细的阐述。本书选取写于 1949年前后的三十余封家书,从个人视角回望这场关系中国人命运的大变革,具有独特的意义。

本书所选家书的作者以普通党员、军人为主,有在一线冲锋陷阵的解放军官兵,有巩固新生政权、保家卫国的战士,还有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进步群众等。他们聚集在党的旗帜下,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巩固、建设付出了鲜血和汗水,他们为党旗、国旗增添了光彩,共和国的史册上应该留下他们的名字。

在那个翻天覆地的大时代,几乎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是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投身革命大潮,还是在风雨飘摇中固守小家庭?无疑,这些家书的作者们选择了前者。他们含泪辞别家人,加入革命队伍,即便前途未卜,也义无反顾。然而,他们怎么能够忘记家乡的亲人呢?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恋人……无一不让他们牵肠挂肚,朝思暮想。收入本书的三十余封家书即是明证。

家书是写给最亲近的人的,本来就是私密的文字,作者当时没有想到会被公开,所以在信中与家人敞开心扉,把无尽的思念和真挚的情感倾诉于笔端。数十年过去了,当我们捧读这些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时,仿佛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字里行间浓烈的情感扑面而来。

总有一种情感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心潮澎湃,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砥砺前行。

在家书里,我们读到了他们信仰坚定、勇于牺牲的精神。1948年9月27日在塔山阻击战前大东山战斗中牺牲的许英烈士,在战前写给母亲、还没有来得及寄出的家书中说:“为着母亲的幸福,为着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我情愿以死杀敌,我的光荣正是母亲的光荣、全家的光荣。”在渡江战役中牺牲的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 25 师 75 团侦查员牟明亮烈士,于 1948 年 10 月 21 日给父母写信说:“我们日前攻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歼敌十余万人,胜利品很多,但我在战斗中,右背负伤,现已痊愈。我又回到本单位工作,各方面也特别的快乐,希大人勿念。”1949年 6月 13日在咸阳阻击战斗中牺牲的郭天栋烈士,在写给父母、尚没有寄出的家书中说:“儿为祖国不能敬 〔尽〕孝,儿为人民不顾己事。儿虽没入党,而 〔但〕 也是共产党领导的战士。今日站在革命队〈伍〉里,一定非把敌人消灭完,牺牲到底才回去侍奉大人。”许英、牟明亮、郭天栋,都是在人民军队里锻炼成长起来的坚强战士,他们认清了革命的前途和方向,坚定跟党走,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革命的胜利。

在家书里,我们读到了他们主动作为、追求崇高的品格。1949年1月24日,参与接管天津的第四野战军战士罗士杰给父亲写信说:“只要再有一年,这个全国光明的日子就会来临,希望您保重身体,努力生产,支援前线,以助我们早日完成全国解放的胜利。”1950 年 1 月 6 日,即将赴长沙就任第 53军政委,参与改造长沙起义部队的王振乾将军给两位弟弟写信,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新知识,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不要从自满保守情绪出发,计较个人的斗争果实,因而产生松劲享乐退休等现象,革命斗争日久的同志固然不应如此,初步献身革命的青年更要长久保持内心的火热。”1951年3月21日,解放军战士李征明给父母写信,同时寄书回家,希望姐姐、弟弟、妹妹思想上进步,工作上努力,认为“青年人要找到光明前途,惟 〔唯〕 一〈的办法是〉 参加革命工作和各种建设上去,和参加组织更是重要的政治生命”。参军、入党,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浴血奋战,然后激情满怀地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是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所追求的主流价值观。

在家书里,我们读到了他们思亲恋家、愧对家人的柔情。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陈鸿汉烈士在战斗间隙给父母写信,对于自己 11 年没有跟家里联系深表歉疚,报告工作和生活情况,表示“当我把蒋介石打垮后,返里,看大人,请大人原谅吧”。早年参加革命的钟敬之也是 12 年没跟母亲联系了。1949年6月上海解放后,他担任军事管制委员会 (简称军管会) 文艺处副处长,抽暇给在老家嵊县 (今浙江省嵊州市) 的母亲写信,畅叙别情:“和母亲是一定要见面的,那时候,或者是我回家去,或者是请母亲来上海。”1950年 8月 1日,新中国第一个建军节,王少勋收到弟弟的来信,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赶紧给弟弟回信:“您想,我心中是多么的难过呀!回想十三年前的分别,我为了抗日救国民族解放事业,奔赴民族解放的疆场。这一分别,竟然成为永别了。”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并非没有感情的人,他们也想家、想念亲人,期盼与亲人团聚。可是为了大多数人的解放,很多人没有回到他们魂牵梦萦的家乡,再也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

在家书里,我们读到了他们着眼大局、自我革命的勇气。1948年10月1日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朱瑞将军,在战前写给母亲和哥哥的信中说:“我家有地出租,这就是地主,应做模范,把地自动让给农民,这才算名符 〔副〕 其实的革命家庭。”1949年10月24日毛岸英在写给表舅向三立的信中说:“我爱我的外祖母,我对她有深厚的描写不出的感情,但她也许现在在骂我‘不孝’,骂我不照顾杨家,不照顾向家;我得忍受这种骂,我决不能也决不愿违背原则做事。”新中国成立之初,谢觉哉担任内务部部长。1950年1月21日他给湖南老家的两个儿子写信,明确拒绝了他们来京的请求,表示即使以后要来,也要自己买票,“因为任何人坐车,都要买票”。1950年 2月 2日正在四川省纳溪县政府担任秘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毕业生李骝先,写信劝父亲“换脑筋,学习新社会的理论,使思想不会落人之后”,希望大哥“去 〔取〕 消旧意识、旧作风,努力工作,争取入党,做一个最新式的布尔什维克”。新中国成立前后,新旧交替,党中央注重自身建设,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全党上下对标党章党纪,领导干部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每个人从自身找问题、找差距,教育家人跟上时代,这是一场触及灵魂的自我革命。

家书纸短,家国情长。捧读这一封封浸满岁月沧桑的家书,使我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一代代人前赴后继、牺牲奉献的结果。他们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将永载史册,值得后代铭记。

新时代,新征程,年轻一代承担着接力奋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他们不禁要问:75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来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参与这场变革的人,多数已经作古,在世者也已进入耄耋之年,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记忆逐渐模糊。所幸,他们留下的家书还在,使我们能够通过家书,触摸当年的历史,感受那份炽热的家国情怀。更为重要的是,在革命先辈的红色家书中,我们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密码,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信仰如磐,无畏牺牲,无私奉献。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一纸家书,藏历史风云,集万千情怀。先辈们当年无意中留下的文字,如今成为我们认识历史、理解现在、感知未来的独特路径。走近家书,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收获满满感动的同时,我们能照见自己的影子,内心积聚起昂扬向上的力量,奔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张丁

二〇二四年七月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家书乃进入历史的入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0
赏读|《家书里的新中国》:为了母亲、弟弟的永远解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5
历史|一个个普通人对新中国成立的真情流露,见证新中国成立背后的热血与激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5
历史|《家书里的新中国》: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 再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生动历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5
赏读|戴锦华:秦香莲与花木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9
赏读|中国的世界高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7
社科大学生原创校园舞台剧《家书》再登舞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023-10-15
赏读|谢飞:家有老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