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健康科普日渐风靡,不少医生热衷于通过短视频或直播形式,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科普、讲解健康知识。但媒体调查发现,有些“网红医生”为博取流量,不惜编造剧情、擦边软色情,然后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让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9月19日《法治日报》)
随着短视频兴起,医疗健康科普越来越火,公众也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医生跨界当主播的也越来越多。现在各大短视频平台纷纷布局“泛知识”短视频领域,也越来越重视垂直领域,各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成了短视频平台的“座上宾”。医生的职业形象良好,医学专业性强,一些知名医生更是深受广大患者信任。
医生跨界当主播,现身说法,进行医疗健康科普宣传等等,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让医学专业知识不再晦涩难懂,不仅有助于提升广大公众的健康素养,还有利于提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近年来,各大短视频平台制定了多项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者扶持计划,鼓励医生发布与专业方向符合、能给用户健康生活带来实际帮助,且易于普通大众理解的原创医学科普内容。这也让一些网红孵化机构盯上了医护人员,将医生当成“流量密码”,着力于把一些医生打造成网红医生,不惜为此编造假剧本进行摆拍。
随着短视频的爆红,视频造假、摆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一些人为了吸引流量、骗取关注,或就是为了直接获利,制作假视频,这背后还有专业的造假团队介入,形成了灰色产业链。
一些网红医生也参与其中,违背了医疗伦理,损害了医生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捧红“网红医生”最终目的还是“变现”,比如发布广告推销药品等。如有多名网红医生发布“为患者加号看病”的雷同故事情节,原因是他们都是网红孵化机构的签约医生。这些网红医生沦为了网红孵化机构“流水线摆拍”上的螺丝钉。
“网红医生”不能违背媒介伦理和医疗伦理。医护人员不能沦为了摆拍“工具人”,成了收割流量的工具。要能压实各方责任。首先,医生自身就要爱惜自己的医生形象,要遵循医疗伦理,对造假团队提供的摆拍假剧本要懂得说“不”。另外,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本单位医务人员的管理,避免医护人员有违规直播带货、摆拍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网络平台则要加强对平台内容的审核,要对问题视频、“病态”流量说不。网红孵化机构也要避免走虚假摆拍的“捷径”。网友也要增强防范意识,提升网络素养对虚假摆拍说不等等。监管部门则要加强对虚假摆拍的监管力度,对造谣、传谣造成严重影响者,要依法依规进行惩治。
“网红医生”别沦为“流量病”的“患者”,而应成为医疗健康科普的“燃灯者”。网红医生等自媒体人、网红孵化机构、网络平台等,都别迷失于流量之中。无底线摆拍、低俗恶俗内容等,都是影响网络内容产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网络内容产业,正确的三观、真实的内容则是“根基”。要好好治治“网红医生”这样的“流量病”了。
文/戴先任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