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的屋顶宛若一座座山峦,其大部分建筑都位于地下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9月4日)从海淀区获悉,作为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重点项目,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预计将于今年底完成各项施工工作,具备开放条件。届时,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将与颐和园博物馆、圆明园博物馆及众多高校博物馆形成三山五园博物馆群。
近年来,随着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竣工、清华园车站旧址开放、“一道十三园”特色景观初见成效、“清河之洲”亮相,三山五园地区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金名片”。
三山五园艺术中心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布展
昨日,北青报记者来到位于海淀公园西北角的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灰白色的建筑散落在周围,连绵的屋顶宛若一座座山峦。与其他博物馆的庄严恢宏不同,这里更显灵动,四组主体建筑基本上都是敞开空间。楼屋顶形似两面坡的硬山顶造型,再加上外立面各类曲面幕墙的现代设计,既有古都韵味,又不乏现代时尚。现场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室内装修、布展等工作。
“三山五园”是对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正位于“三山五园”的腹地,建在原三山五园中畅春园的西花园旧址上。“该项目总建筑规模为2.12万平方米,约1.9万平方米都‘藏’在了地下。这样做能最大程度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维持‘三山五园’的整体历史风貌。”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志介绍说,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地上建筑大多为一层,局部有两层;地下有三层,深约24米,相当于普通住宅的8层楼之高,将主要作为展览功能使用。
据介绍,该项目地下一层的单层高度最高可达12米,主要有两个展厅,主展厅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较小的展厅面积为500平方米。“这个项目的大部分空间都将用作展览,办公等空间面积则较小,这在一般博物馆中比较少见。”李志表示,地下二层与一层空间布局类似,地下三层则主要作为文物保管、研究和修复空间使用。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基本展览系统介绍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内涵,还规划了三山五园数字展览,也有多个临时展览正在筹备规划当中。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将以翔实的文献资料、鲜活的展陈形式,用更加通俗易懂、直观生动的方式讲好“三山五园”故事,让市民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更好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清华园车站旧址开放以来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
从《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中可以看到,三山五园各时期历史文化资源密集,呈现集中连片之势。当前,随着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竣工、清华园车站旧址开放、“一道十三园”特色景观初见成效、“清河之洲”亮相……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焕发区域新光彩。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三山五园地区有121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类型多,管理情况复杂。海淀区探索构建创新合伙人机制,打造央地军合作模式,增加文物保护利用的力度。以清华园车站旧址为例,20世纪80年代,老车站停用,之后成了铁路职工宿舍。经过协商,2022年,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将清华园车站旧址的文物管理权移交给海淀区,腾退、拆违、修缮、环境提升等工作随之展开。2023年3月25日,清华园车站旧址经过修缮对外开放,标志着“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全线贯通。
昨日,北青报记者来到成府路,在路口西南小巷的两栋居民楼间,一座颇具年代感的单层建筑静静矗立在这里,灰色砖墙、红色屋顶和圆拱形券廊诉说着七十多年前的红色往事,这就是清华园车站旧址。不少市民站在老站房前,与“铁路之父”詹天佑题写的“清华园车站”五个大字合影留念。
走进老站房,在210平方米的展厅内,“步伐坚定的赶考之路:中共中央赴北平”“坚持党的领导: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进京赶考之路’多媒体影音体验区”“‘进京赶考之路’报纸书籍体验区”等按照历史脉络顺序展开,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一幕幕影像,带着观众一同穿越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悟红色文化底蕴,重温进京“赶考”初心。
李志介绍,清华园车站旧址自开放后,累计接待团体951个,总计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已成为体验红色文化、领悟“赶考”精神的热门打卡地。
清河两岸综合整治 三山五园地区将再添滨水绿廊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2020年,海淀启动清河两岸综合整治提升计划,以“清河之洲”为起点,实现水岸共治,水城共融,一项项工程稳步推进。
清河是三山五园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河道,衔接山前山后,被称为海淀天然的“金腰带”。作为清河两岸综合整治提升规划7个节点之一的“清河之洲”,就位于圆明园北侧,形成公园与河道融为一体的滨水绿廊,总生态景观提升改造面积约达到25公顷。去年国庆假期,“清河之洲”正式向市民开放,1.17公里河道与园林融为一体,树村闸影、云舟芳树、月轩芳菲、水木长歌等十八景让市民畅享三山五园文化,感受休闲亲水生活。
此外,海淀区结合环境整治和功能提升,在园外园区域先后建成了北坞、船营、两山、中坞、茶棚、影湖楼、石渠和功德寺等13个特色公园,实现绿化818公顷,一条36公里的三山五园绿道串起这些公园,保育绿脉、恢复文脉、打通路脉,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道十三园”。
“一道十三园”恢复了水面56.8公顷,水稻田12公顷。公园里的京西稻田,以中国传统的“沟洫之制”进行田地设计,展现了水田之美,更融入了现代生活、游览需求,成为海淀园林的一大特色,也让海淀水乡“京西稻”的景观鲜活地传承,更具有生命力。
目前,海淀正在开展北旱河滨水绿廊景观提升工程,三山五园地区将再添滨水绿廊,打造“一带八景”的整体景观空间结构。据了解,该项目在整合绿地资源、提升景观质量的同时,还将进一步完善游憩功能,凸显海淀山水园林特色,把片区变得更具历史感、文化感,通过历史文脉吸引游客,将生态功能、城市内涵、民众需求融为一体,实现地区居民“开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美好愿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