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读着专业没了”?高校增减专业要看长远
中青评论 2024-08-31 10:10

对高校而言,不论是为了自身发展,还是为了对学生负责,都必须保持冷静、科学决策,不能过于短视、只看眼前。

近日,不少高校频频传来专业“下线”的消息。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今年7月至8月,部分高校“扎堆”宣布撤销大量专业。根据最新统计,已有20余所高校计划在2024年度停撤部分本科专业,涉及专业数超过100个。例如,8月23日,西北大学发布了2024年度专业调整计划,拟撤销汉语言、金融工程、财政学、广告学等7个本科专业,同时计划申请人工智能、环境科学工程等4个新专业。此前两周内,兰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也接连宣布了最新的专业调整方案,都是“减”的比“增”的多。

高校进行专业调整,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比如,有些是落实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相关要求;有些是响应国家的战略需求,锚定新产业、新技术进行专业布局。随着社会发展,有些专业已与现实社会需求存在较大脱节,在招生、学生就业等方面难以为继。一些高校增减专业,也可能是为了进一步聚焦自身办学定位、打造比较优势。高校专业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时代发展、现实需求进行调整,属于正常现象。但也要看到,此轮调整暴露了不少高校此前在专业设置上功利化、跟风化等问题,社会对此倾向不可不察。

据报道,部分高校在缺乏准备和条件的情况下,基于招生就业的需求,或单纯为了响应某些政策,一拥而上增设人工智能、碳中和等和当下热门议题相关的专业。南方某省教育厅一位参与专业调整的负责人表示:“很多高校有一种占坑心理,看到国家列出的战略性领域就想上,觉得这些领域以后会火起来,政府可能会出台专门的人才培养扶持政策。”他举例道:去年政府释放出培养足球人才的政策信号后,“一天之内,省内有10所学校提出申报足球运动专业”。

高校缺乏审慎评估,便扎堆“上新”专业,可能会造成一系列隐患。首先,新设一个专业,并非开几门课那么简单,需要有足够的学科资源支撑。特别是一些新兴专业对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要求较高,高校罔顾自身状况盲目增设,难以保障教学质量和可持续性。此前,就出现过高校匆匆“上新”专业,一年后便尴尬停招的状况,让学生感慨“读着读着专业没了”。这种来去匆匆的“年抛”专业,显然不利于对学生的系统化培养。

此外,新兴领域和热门行业虽然看起来正当红,但很多行业都有一定的发展周期,其市场对相关人才的容纳量也是有限的。高校扎堆增设相关专业,很容易造成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反而成为人才积压的原因。

在后续专业调整中,要避免上述问题,教育部门还需强化管理责任,对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全盘统筹。针对与热门话题相关专业的申报需求,有必要加强甄选和审核,选出真正有必要、有能力展开相关专业培养的高校,避免一窝蜂增设同一专业的情况。

对高校而言,不论是为了自身发展,还是为了对学生负责,都必须保持冷静、科学决策,不能过于短视、只看眼前。正如有教育专家建议的,高校专业调整应从专业定位、社会需求、生源评价、师资队伍、就业结果等方面审慎考虑,实现基于证据的理性决策,而不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即便确有必要布局相关专业,也应基于自身现实条件,通过设置实验班“试水”等多层次方式,循序渐进地展开相关工作。

总之,高校专业调整绝非小事,以更审慎、科学的方式进行,才能保障教育教学质量,避免无谓的折腾。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高校专业调整忌“新瓶装旧酒”
科技日报 2024-12-31
高校纷纷开设微专业,“香”在哪
中国青年报 2024-11-04
高校纷纷开设微专业,教改“试验田”期待多方助力
中国青年报 2024-11-04
高校本科新专业,“新”在哪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09-13
19所大学撤销99个专业:高校为何这么干
中国科学报 2024-08-20
调整优化专业 匹配人才供需 教育部开展2024年度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
科技日报 2024-08-15
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教育部支持高校布局集成电路、AI等专业
央视新闻 2024-07-25
高校专业调整 透露人才培养新动向
新华社 2024-07-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