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术助力北京年减碳51万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9 07:47

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面对这一挑战,北京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十四五”以来,北京全面推进低碳试点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气候友好型区域、气候投融资工具等四类试点,建设了一批多层次、多类型的低碳试点示范项目。截至目前,已有26个项目先后获评北京市先进低碳技术试点,初步测算年减碳量可达51万余吨,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成效走在全国前列。

京津冀多措并举激励低碳出行

北京市民张先生每天从居住地虎坊桥附近的小区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上班,先步行500米到达虎坊桥地铁站,然后乘坐地铁到达东夏园,再步行600米到达办公地点,全程34.9千米均采用绿色出行方式,他的个人账户上就形成了2517克的碳减排量,这些碳减排量可在本市碳市场进行交易……这就是本市开展的“MaaS出行 绿动全城”低碳出行碳普惠激励活动,创新性打通碳普惠和碳交易,推动交通领域碳减排进程,协同改善环境质量。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本市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和不同层次的低碳发展试点,低碳出行碳普惠项目就是其中之一。日前,北京市会同天津市、河北省共同制定并发布了《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 低碳出行》标准,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这也是全国首个区域性碳普惠项目技术规范。

标准界定了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核算中低碳出行的术语与定义,规定了低碳出行碳普惠项目的基本要求、温室气体种类、项目边界和计入期、核算方法、数据监测与管理。适用于京津冀行政区域范围内低碳出行碳普惠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中心副主任于凤菊介绍,“低碳出行碳普惠,是给予公众每一次低碳出行行为的正向引导与多元激励,使广大公众认识到‘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培养低碳意识,引导全社会向绿色低碳生活转变。”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高德、百度、滴滴等平台均推出了“MaaS平台”。市民只需在平台上注册个人信息,就可获得个人碳减排账户。出行时,只需选择公交、地铁、自行车、步行、合乘等绿色出行方式,使用相应的平台进行路径规划及导航,出行结束后即可获得对应的碳能量。

《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 低碳出行》标准实施后,相关平台通过收集个人、家庭或企业(单位)的绿色低碳行为活动,按照技术规范核算碳减排量,以普惠价值兑换的方式,鼓励全社会参与自愿减排活动。该项目的实施,是能够看得见的人人都能参与的全球碳减排行动。

去年14个项目获评先进低碳试点

北青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自2022年以来,本市开展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气候友好型区域、气候投融资工具等四类试点,探索应对气候变化新路径新机制,为首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去年,全市共有14个项目从2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评先进低碳技术试点,包括燃气机组烟气余热利用、低碳花园酒店改造等。

北京能源集团的“张家口到北京可再生能源综合示范项目”,是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的陆上风电获奖项目,打造“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绿电品牌。据北京京能集团安全环保监察部副部长张秉权介绍,该工程是国家首个可再生能源示范区重点项目,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配套基础设施,由7个风电场、4座220kV升压站组成,分布在张家口市的康保、尚义、张北三县,共安装289台风力发电机组,由位于张家口市的集控中心统一调度。

工程通过张北柔直和张雄特高压工程,将绿电送至冬奥会和北京市,与京能集团同期建设的延庆赛区综合能源项目、房山区绿电解水制氢项目和丰台区绿电供热项目,共同形成了上游风电下游绿电制氢、供热的产业链,为冬奥会和北京市提供综合性的清洁能源保障,对北京市能源结构的优化进行了有效探索。

“这个项目打造了国内首个复杂环境下的大规模智慧化风电场,真正实现了‘无人值班、集中监控、智慧运维’的目标,在冬奥会期间免费及让利提供绿电累计1.7亿千瓦时,高标准助力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100%绿电供应。”张秉权说,通过上游风电和下游清洁供热的协同,为北京市新增清洁供热面积240万平方米,实现风电与供热相协同。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明登历表示,近年来,北京市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主要得益于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3年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下降到1%以内;光伏、风电、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到14.2%;外埠调入的绿色电力规模占全市外调电比重超过三成。

探索气候友好型区域试点建设

“电池要和厨余垃圾分开扔,不然用厨余垃圾堆出的肥料,就不能种菜了……”走进顺义区江山赋社区,连孩子都知道垃圾分类的道理。小区北门外的一块场地,利用厨余垃圾和园林废弃物开展生态堆肥:一层厨余垃圾、一层落叶,依次堆叠,三个月左右即可生成“黑金土”。居民可拿厨余垃圾换“黑金土”,拿回家养花种菜。尝到甜头的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如今,江山赋社区带领社区居民开展生态堆肥、垃圾分类,产出堆肥“黑金土”15.2吨,惠及160多个种植爱好者家庭和多个有机农场……4年前,社区分出的厨余垃圾装不满一桶,现在已能将7个垃圾桶塞得满满当当。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市开展了不同类型的气候友好型区域试点建设,探索低碳发展模式。2023年,全市共有3个社区、3个村被评为北京市气候友好型区域。顺义区江山赋社区、平谷区万庄子村等榜上有名。

此外,去年本市还在高校、电力生产和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等3个行业评选出5家低碳领跑者。其中,华北电力大学引入分时分区供暖系统和分布式供暖技术,建设“多能互补”系统,推进零碳校园建设。该校后勤管理处处长张兵仿介绍,在“硬件”方面,学校利用太阳能、空气源、污水源等多种清洁能源,取代了原有的天然气集中浴室,安装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对锅炉进行低氮改造等,较同类型高校能源费用下降2000多万元;在“软件”方面,学校致力构建能源电力学科新体系,培育“碳中和”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决策支持。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建设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应用压缩空气系统分压改造等节能减排技术,近5年碳排放总量下降16%,碳排放强度行业领先。

在开展本市低碳试点工作的同时,北京市还积极参与国家组织开展的各类型应对气候变化试点工作。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北京作为全国81个低碳城市试点之一,在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评估中位列榜首。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密云区入选国家首批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积极搭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健全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为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积累成功经验。2024年,门头沟区、通州区、延庆区入选全国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现场

服贸城变科技园新技术促碳减排

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外景-1_副本.jpg

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外景

近日,北青报记者来到紧邻大红门地铁站的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探访。这里曾是北京著名的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如今已经改造为集“办公、商业、居住”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科技园区,园区的综合能源应用项目被评为2023年北京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

走进科技园地下一层的智慧能源管控中心,一名工作人员正盯着大屏幕,查看能源系统实时运行情况。“目前园区里的空调制冷,综合利用了四种新能源技术,包括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冰蓄冷和能源塔热泵。”京能集团所属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丰台分公司经营计划部经理常健介绍,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常年保持15℃左右恒温,被称为“浅层地温能”。结合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技术,就可以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能源。

在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空调机房,工作人员巡视空调机组运行情况_副本.jpg

在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空调机房,工作人员巡视空调机组运行情况

“园区有18口水源井,水源热泵通过抽取浅层地下水,实现热量交换。”常健说,“冬季,热泵机组从地下水中提取热量,对末端空调系统进行加热,为房间供暖;夏季则相反,热泵机组向地下水中排放热量,对末端空调系统进行降温,为房间制冷。换热完成后的循环水全部回灌入地下同一水层。”

与水源热泵不同,地源热泵利用大地土壤作为冷热源,将百米长的U型土壤换热器埋入土壤,通过土壤换热器内的循环水与土壤进行热量交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人员在园区内新建了103眼土壤换热器。据了解,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可以满足园区夏季全部供冷需求,为冬季供热提供近九成的能量来源。

项目还创新应用了末端集中管控技术,采集和管理各末端风机盘管以及空调机组的状态、温度等,可及时响应不同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提升供能质量,合理调配末端的能源输送,降低园区综合能耗,真正实现需求侧响应的供能模式。

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利用光伏发电技术,为园区提供电能_副本.jpg

光伏发电技术为园区提供电能

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都是通过电力驱动。在科技园的屋顶上方分布着488块光伏板,园区中庭顶部也被改造成了光伏采光顶,利用光伏发电技术,年均发电量达到42.6万千瓦时,供冷供热期发电量全部用于热泵机组供能。

经测算,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综合能源应用项目可实现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16.15吨,较一般公共建筑碳排放降低60%,实现了良好的双碳效益,为既有园区改造提供示范、树立标杆。

对话

2035年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城市

对话人: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 明登历

北青报:低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北京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明登历:北京市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绿色北京战略的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北京市委生态文明委设立相关工作小组,统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落实双碳战略,构建1+N政策体系。

另外,北京率先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印发实施《北京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北京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规划》等文件,分解下达碳排放双控目标。市政府每年制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与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措施一体部署、一体推动、一体考核。

同时,统筹推进能源清洁化、产业低碳转型、建筑和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综合保障能力,使得全市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北青报: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对适应气候变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北京有哪些举动?

明登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我们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作为首都,北京一直高度重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比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适应气候变化理念,我们在提升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方面也有很大进步,韧性城市建设方面也在扎实推进。

2022年,生态环境部等17个部委印发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今年2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十项重点任务。8月1日,北京正式发布《关于全面建设美丽北京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健全完善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体系。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城市基本建成。

北青报: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北京有哪些举动?

明登历: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挑战,也是全球性议题,地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承担非常重要的具体落实工作,因此,应对气候变化也是地方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北京作为首都,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非常重要的议题。

一方面,我们主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自2017年以来,北京已连续举办7届“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和气候行动论坛”。这个论坛已成为国际大都市之间交流分享清洁空气行动和气候行动的重要平台,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们积极走出去,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通过会议期间各类活动,宣传介绍北京应对气候变化开展的各项行动。同时,我们也学习其他地方的工作经验。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的共同事业,北京市将继续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微信图片_20240819072220.jpg

《北京青年报》2024年8月19日相关报道版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北京启动今年低碳试点创建 将遴选先进技术应用项目
中国新闻网 2024-05-16
中国新能源产业助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人民日报 2024-04-09
北京在全国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排名第一
中国新闻网 2023-11-27
全国低碳城市试点评估排名第一,北京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1-27
北京发布供热新政:支持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引入新能源供热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1-03
成都大运会减碳2.6万吨怎样实现的
经济日报 2023-07-31
北京亦庄搭平台助企业共赴双碳之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6
腾讯探索科技助力碳中和 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节水抗旱稻米等参展引发关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