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交替多雷电天气 这份防雷指南请一定收好
中国气象 2024-08-14 19:20

入夏以来,我国雷电暴雨天气频发。我们该如何科学认识雷电?我国针对雷电监测有哪些科技支撑?人工引雷有何作用?公众该如何避雷、如何防御雷电灾害?

起底雷电

如何平安度过“雷电季”?

作为最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雷电以其猛烈的破坏力被人们熟知。那么,雷电是怎么形成的?公众又应如何防范雷击灾害?

雷电“诞生地”

雷电也称为闪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一种长距离、强电流、强电磁辐射自然现象。

雷电常常“出生”在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云层内的各种微粒因为碰撞摩擦等因素分离积累正、负电荷,形成较为集中的正、负电荷区。按照常规击穿机制,当云层电荷区之间的电压达到或超过所在环境的空气击穿阈值,便会产生放电现象。自持放电发展就会形成闪电,产生的轰鸣声就是雷声,即人们常说的“电闪雷鸣”。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雷电活动。一般来讲,低纬度地区的雷电活动要比高纬度地区多,我国陆地区域闪电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及其以南地区,包括广东和广西南部、海南岛中北部,最密集的地区每年每平方公里大约发生31.4次闪电。而在同纬度上,地形复杂的山区发生雷电活动的频次往往要比地形平缓的平原地区更高。

雷电“家族成员”

雷电可不是只有一种“模样”,主要分为云闪、地闪两种。云闪主要在云内或云间发生,所以对人类的直接危害较小。地闪会对人和建筑造成直接危害。

当云与地面物体感应起电时,会产生电光直闪的“落地雷”,因为云与地之间进行放电,对地面物体危害极大。“落地雷”击中地面物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雷击”。

雷电季,如何避免“被雷到”

进入夏季,面对“暴脾气”的雷雨天气,如何避免“被雷到”?又该如何防御雷电带来的灾害?

最安全的办法是雷电来临时,躲在室内,因为建筑物通常有接地系统和安全电路。但需注意的是,要及时关好门窗,尽量关闭各类家用电器,不接近室内裸露的金属物,如水管、暖气管、煤气管等。

在户外遭遇雷雨天气时,则不要在河流、湖泊等水域附近逗留,不要靠近高压电线、路灯、广告牌,不要在空旷地带打伞等,应尽快寻找低洼地带或坚固的建筑物躲避。此外,汽车也是避雷场所之一。由于车本身是金属框架,被雷电击中可以直接导电到地下。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要紧闭车窗,收起天线,避免使用车载电话和电子设备。

人工引雷

挥出雷电解锁的“金箍棒”

想象一下,天空中乌云翻滚,突然一道“金箍棒”闪现,科学家变身魔法师,“指挥”雷电准确击中预先选定的位置。

这听起来像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在现实世界其实就是人工引雷技术。人工引雷,是在雷暴环境下利用特定装置和技术手段,在自然雷电发生之前,人为触发雷电并引导雷电落在预定位置,从而进行科学试验。我国在1977年首次成功开展人工引雷试验,如今这一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其具体操作和原理是,当雷电即将发生时,雷暴云层中的电场会影响地面的电场,科学家通过测量地面的电场强度,推断出云层中放电环境的发展趋势,从而确定引雷的最佳时机。随后,他们会发射带有金属导线的小型火箭。火箭上升时,导线会形成一个从地面到云层的放电过程,诱导形成雷电放电,并沿着导线直达地面。

要实现人工引雷,离不开引雷火箭这个主角。引雷火箭的内部装有发动机和点火装置,外部拖带一根细长坚固的金属丝。千万别小看了这根金属丝,它不仅需要足够结实来承受上升过程中的拉力,还要尽量轻便以减轻火箭负荷。火箭发射速度的控制也至关重要,太快会导致金属丝断裂,太慢则无法及时形成放电通道。

人工引来的雷电与自然雷电有何异同呢?从本质上说,两者都涉及大量电荷的快速移动,放电过程也是基本相同的,人工触发雷电和自然雷电非常接近。然而,自然雷电的路径和时间是随机的,而人工引雷可以预知雷电的落点并准确记录时间。

人工引雷为雷电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平台,还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通过引导雷电至特定位置,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研究雷电的放电机制、雷电和地面目标物的相互作用等,由此改进雷电预测和防护技术。又比如通过提供最接近真实雷电的模拟环境,科学家可以有效测试防雷装置,确保这些装置在实际使用中能够保护建筑物和设备。

从敬畏雷电这种天际狂暴力量,到将自然力量转化为可控的研究对象,未来,人工引雷技术将为探索雷电奥秘和安全利用雷电提供更多可能。

编辑/王朝

相关阅读
秋冬交替“蛇出没” 这份防蛇咬安全贴士请收好
国家应急广播 2024-10-27
火箭引雷!武汉大学野外雷电实验室揭秘
武汉晚报 2024-08-01
雷电是如何发生的?遇到雷电怎么办?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15
高温天气,这份中暑急救攻略请收好
健康北京 2024-06-13
在人员密集场所突遇火灾怎么办?这份逃生指南请收好
国家应急广播 2024-05-18
清明假期即将来临,这份高铁、高速出行指南请收好
中国政府网 2024-03-29
复工复产遭遇寒潮天气 安全生产如何做?这份指南请收好
央视新闻 2024-02-20
春运途中遇到极端天气怎么办?这份出行指南请收好
国家应急广播 2024-01-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