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听着京剧寻访北京地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2 11:00

◎户力平

京剧以其独特而精湛的表演艺术闻名于世,其中一些经典剧目的剧情与北京颇有渊源。

作为京剧爱好者,不久前依照几出京剧剧情所展现的历史与地理背景,作者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寻访。

《洪洋洞》与良乡昊天塔

剧中所说的“望乡台”指的就是此塔

京剧《洪洋洞》说的是北宋时杨延昭打听得父亲杨继业尸骨被存放于辽邦洪洋洞内,乃命孟良前往盗取尸骨。焦赞暗随至洞,孟良以为是敌将,将其误杀。当他发现是焦赞时,哀痛不已,乃将杨继业遗骨交老兵送回,后自尽于洞前。此戏一名《孟良盗骨》,又名《三星归位》,故事的发生地据传为今良乡昊天塔。

良乡昊天塔

停车于房山区西北部的良乡昊天塔公园前的广场,一座高大的古塔展现在眼前。同行的周先生介绍说,《洪洋洞》剧中所说的“望乡台”指的就是此塔。戏文中杨继业托梦给杨六郎,告知自己遗骨存放在塔的第三层,其唱词云:“我的儿休贪睡细听分明,儿前番盗父的尸骸回郡,这都是萧天佐弄假成真,父尸骸在北国洪洋洞,望乡台第三层那才是真……”

拾阶而上,置身塔下,仔细观看,见是一座坐北朝南、塔身平面八角形、高五层的古塔。因其周边没有其他建筑,所以显得格外高大。

周先生介绍说,昊天塔地处燎石岗上,也称良乡多宝佛塔,俗称良乡塔。始建于隋朝,与塔同时建造的还有一座法相寺,唐代该塔曾被翻修。后来寺庙被毁,但塔保存了下来。现存古塔为辽咸雍四年(1068年)复建,高36米。历史上良乡地处辽境,燎石岗又扼南北交通要道,宋辽对峙,战事频仍,而该塔可“阶级环上,北望都城,南眺涿鹿,举在目前”,所以是辽国为侦察敌情而修建的。

坊间传闻,孟良发现误杀焦赞后,自尽于塔下,后人将其二人合葬,谓之“孟良焦赞墓”。

在周先生的引导下,我们来到距昊天塔不远的孟良焦赞墓,其为石砌宝顶,约两米高,墓前立有墓碑。距此不远有一片黑魆魆的蜂窝石,这就是传说中的火葫芦烧过的痕迹,也称燎石岗。

过燎石岗不远处便是盗骨洞,也就是传说中辽人埋藏杨老令公尸骨的地方。

孟良是否在此盗骨?孟焦二将是否葬于此地?无以考证。京剧《洪洋洞》取材于《杨家将演义》第四十四、四十五回及元代戏剧家朱凯的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为谭鑫培、余叔岩、杨宝森等京剧大师的代表作。凭吊于此,不由得想起大师们所塑造的孟良、焦赞的形象。这二人是结义弟兄,形影不离,故有“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之说。

《探皇陵》与昌平昭陵

穆宗皇帝因病崩逝,未及营造陵墓,遣官选址天寿山陵区

京剧《探皇陵》,也称《叹皇陵》,讲述的是明代李艳妃欲将皇位交与李良,徐延昭进谏不果,便深夜去皇陵探访,乞求先帝显灵庇护。当夜遇杨波赶来护陵,二人遂相约再次进宫向李艳妃进谏的故事。剧中徐延昭探的“皇陵”,便是位于今昌平区天寿山下十三陵之一的昭陵,也就是明代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坖(又作“朱载垕”)的陵寝。

从北五环路箭亭桥上京新高速,至邓庄桥转入110国道,不到一个小时,便来到昭陵。

昭陵

据史料记载:明穆宗朱载坖系世宗朱厚熜第三子,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继位,隆庆六年(1572年)于乾清宫病故,葬于昭陵。孝定后李氏(即戏剧中的李艳妃),是通州永乐店人,神宗(万历皇帝)生母,初为宫嫔,侍穆宗于裕王府中,隆庆元年(1567年)封皇贵妃,万历元年(1573年)被神宗尊为“慈圣皇太后”,万历四十二(1614年)年病故,随后也被葬于昭陵。

《探皇陵》中的徐延昭自称“臣祖父开国元勋”,“祖父”当为明初重臣徐达,经查徐达却无此孙。史学家认为徐延昭应是明嘉靖到万历朝中三位重臣之一徐阶的化身,因扳倒严嵩、辅弼万历皇帝而声名赫赫。

进入陵区,沿神道而行,依次走过神功圣德碑亭、三座桥,穿过祾恩门,进第一进院落,正殿为祾恩殿,附有左右配殿,这是当年祭祀的主要场所。再往前,走过棂星门,进入二进院。走过石五供,拾阶而上,登上月牙城,来到明楼之上,向北而望,可看到宝顶封土,地宫就在封土之下,也就是穆宗陵寝。

据《明十三陵史话》载:昭陵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本是嘉靖帝为其父(朱祐杭)所选的陵址,后因朝中大臣极力反对,中断工程弃而未用。嘉靖三子穆宗皇帝因病崩逝,未及营造陵墓,遣官选址天寿山陵区,经反复审视,决定依旧址建陵。其建筑规制有其独特的风格,依山势建,平面布局严谨,施工精细。

明朝灭亡后,昭陵先后遭到两次破坏。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重新修葺。1987年昭陵实施复原修缮工程,并于1990年9月对外开放。

陵区显得格外肃穆,来到碑亭前的浓阴下小憩,打开手机,搜到京剧大师方荣翔先生演唱的《探皇陵》,那熟悉的唱词便传入耳中:“听谯楼打罢了初更时候,开山府来了我定国公侯。先王爷晏了驾太子年幼,恨李良起反心谋篡龙楼。叫家将掌起了灯龙凤阁走,见皇陵不由人珠泪交流。徐延昭三叩首把本启奏,尊一声我主爷细听从头……”

大师的唱腔纯净透彻,独具阳刚之美,那略带苍凉的音色,尽显一位白发老臣为保江山社稷的一腔正义之情。

《二进宫》与故宫乾清宫

剧中的“昭阳宫”实为故宫里的乾清宫

京剧《二进宫》说的是徐延昭探皇陵后,与杨波二次进宫面见李艳妃,解了国家之危。此时李艳妃已幡然悔悟,方明大义,“忠良本是徐、杨将,奸党本是我父李良”,遂将太子托付徐杨,并对二人加以封赏。

这出戏老生、花脸、青衣三个行当并重,为京剧中的经典之作,久演不衰。梨园界有一句俗语,叫“文怕《进宫》,武怕《虎斗》”,说的是演文戏的演员怕演《二进宫》,演武打戏的演员怕演《龙虎斗》。

那剧中的徐延昭和杨波二次进宫向李艳妃进谏,进的是哪座“宫”呢?有史学家依剧情考证,他们进的就是今天故宫里的乾清宫。《二进宫》唱词中“李艳妃坐昭阳自思自想”之“昭阳”,原本是指“昭阳宫”,是汉成帝(刘骜)为宠妃赵飞燕而建的宫殿。后来赵飞燕成为皇后,昭阳宫就成为后宫中的正宫。从此,昭阳宫(殿)便成为荣耀与尊贵的象征,在戏曲、小说里成了“正宫”的别名,而剧中的“昭阳宫”实为故宫里的乾清宫。

从午门进入故宫,沿中轴线一路向北,经过三大殿后,便来到乾清门。再往前走,就是乾清宫。

乾清宫

据《北京志·故宫志》载:乾清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十四个皇帝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在这里居住,也在这里处理日常政务。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

京剧《二进宫》所提及的“先皇爷”,即明代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坖,李艳妃怀抱的“太子”,即穆宗之子万历皇帝。她当时带着小皇帝住在乾清宫里,徐延昭和杨波二次进宫向李艳妃进谏,自然进的是乾清宫了。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其正殿宝座上方悬着由清顺治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

徜徉于乾清宫外,再次想起京剧《二进宫》中那些经典唱词:“自那日与徐杨决裂以后,独坐在寒宫院闷闷忧忧”、“千岁爷进寒宫休要慌忙,站宫门听学生细说比方”、“铜锤一举王请上,老杨波搀扶起定国王”。特别是京剧大师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联袂演唱的《二进宫》,可谓百听不厌。

《杜十娘》与东城本司胡同

街巷整洁,尽显古朴厚重

京剧《杜十娘》取材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虽为文学作品,但故事中的书生李甲“与同乡柳遇春监生同游教坊司院”,即杜十娘与李甲相遇的“教坊司”确有其地,位于今东城区的本司胡同。

乘地铁5号线,在灯市口站下车,出A口,向北而行,几分钟之后,便来到本司胡同西口。胡同南侧墙上悬有大小两块内容大致相同的街巷介绍牌:“本司胡同,明朝属黄华坊,即称本司胡同。因教坊司设在此处而得名。清朝属镶白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二十二条,后恢复原名。胡同长606米,宽5米。清代左翼前锋统领衙门,正蓝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署曾设于此。”

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虽然不太宽敞,但街巷整洁,尽显古朴厚重。我自西向东而行,发现胡同里有不少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可以想象都是早年间的大户人家或商号。

据邓之诚先生所著《骨董琐记》称:“本司胡同,本司者,教坊司也。顺治初,沿明制,设教坊司。凡东朝行礼筵宴,用领乐官妻四名,领女乐二十四名,女乐由各省乐户挑选入京充补,随钟鼓司引进,在宫内排列作乐。顺治八年(1651年),停止教坊司妇女人宫承应,用太监四十八名。十二年(1655年),仍用女乐,至十六年(1659年)复改用太监,遂为定制。雍正七年(1729年),改教坊司为和声署,教坊之称遂永从革除。”由此可见,“教坊司”之名从明永乐年间到清雍正年间,在北京存在了300余年。

明清时京城东四牌楼附近有多条胡同,其中以本司胡同最为知名,因为教坊司就在这条胡同里,其北侧有演乐胡同,南侧有内务部街(明清时叫勾栏胡同)。

寻至胡同中部,见一广亮大门前有一位老者,我便上前请教。

老人介绍到,这条胡同明万历年间有“教坊司”所辖的妓院,而名气最大的莫过于“馨翠院”了。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所描写的李甲“与同乡柳遇春监生同游教坊司院内,与一个名姬相遇。那名姬姓杜名媺,排行第十,院中都称为杜十娘”,有可能是馨翠院中名妓杜娟的化身。杜娟原本是官宦家的女儿,只因父亲涉案下狱而死,一家人失去了依靠。刚满十六岁的杜娟被卖入馨翠院,因在院中排行第十,故称为杜十娘。又因其“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使得许多风流才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杜十娘“久有从良”之意,历经多难,最终逃离青楼。

《杜十娘》是荀派名剧,那一段《三更鼓夜深沉万籁俱静》,唱得悲悲戚戚,真挚感人,表现了一个青楼女子深受压迫却坚贞不屈,为摆脱逆境而顽强抗争的意志。

双塔寺旧影

《四进士》与西城双塔寺

双塔寺原址在今天西长安街电报大楼西侧

京剧《四进士》,又称《节义廉明》《宋士杰》,讲的是明嘉靖年间毛朋、田伦、顾读、刘题四位同年中进士,到外省任职前,设酒祭祀,跪在文昌帝君神像前,发愿要像老师海瑞那样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为民请命,但结局却相悖的故事。戏中有一句念白:“今日在双塔寺盟下誓愿,但愿你我弟兄四人,不负今日之盟。”其中的“双塔寺”原址在今天西长安街电报大楼西侧。

据西城区文史学会的张先生介绍,庆寿寺创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因寺内有双塔,俗称双塔寺。双塔为八角密檐砖塔,东西比肩排列。九层塔为海云大师灵塔,低者为曾主持庆寿寺的海云得法大弟子可庵之灵塔。元代庆寿寺得以扩建,其规模宏丽,为大都城诸刹之冠。元代诗人王冕寻游于此作《庆寿寺》诗:“宝刹都城内,今朝旷野中。浮图瞻宝志,书记忆刘聪。画屋烟花绕,青松雨露浓。徘徊增感慨,历落问英雄。”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燕王朱棣与谋士姚广孝在北平镇守。姚广孝居住在庆寿寺,经常往返于燕王府和庆寿寺之间,与朱棣共商大业。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庆寿寺已然衰败。宠宦王振得到英宗御批重修寺宇,改名大兴隆寺。次年寺内发生火灾,殿宇多被焚毁,后改为讲武堂,其后又改为演象所。崇祯年间得以重建,但规模已远逊于昔日。

刘秉忠修建元大都城南城垣西段时,正好经过庆寿寺海云、可庵两灵塔塔基。他奏请忽必烈保留这两座灵塔,忽必烈准奏并敕令南城垣“迁三十步许而环之”。因此,大都城南垣在此段向外弯曲,绕开双塔,形成一段弧形墙,将双塔环绕城内。双塔寺为“燕京十景”之一,谓之“长安分塔”。

《四进士》最初为四本连台本戏,名为《双塔寺》,主角是毛朋和杨素贞,经过不断演出,融化为一本戏,宋士杰成为剧中主角,且以“麒派”与“马派”的演唱最为戏迷们所称道。

供图/户力平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青睐·寻访|走进南中轴胡同 为何这块地方斜街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2
寻访|听着京剧寻访北京地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2
专栏|宣南的辽金胡同是北京胡同之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3
专栏|宣南的辽金胡同是北京胡同之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3
专栏|“龙脉”斜街通两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30
寻访|金庸笔下的北京地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0
寻访|金庸笔下的北京地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0
寻访|探访中轴线上的生肖地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