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道各具特色的汉江佳肴,把食材与厨艺幻化成天作之合的珍馐美馔、人间绝味,呈现出一江清水的天赐馈赠和两岸儿女的高超技艺,打造出舌尖上的舞蹈、味蕾上的狂欢。
美食如诗,生活如画。走出高堂满座的宴会,来到喧嚣的市井街巷,特色小吃构成了汉江流域佳肴的另类风景,又把那份源于生活的本真和烟火气息,以及一方水土一方习俗的独特地理、风情,演绎得别样而生动。
“一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酸爽的浆水,是汉中人的最爱。“幺儿拐的浆水面,连吃带续”,是当年刘邦在汉中微服私访,吃了一碗又一碗而手不“释”碗的典故。
这碗面条细而爽滑,浆水酸香可口,清淡醇厚,随着古韵汉江融入了盆地人的血脉。酸爽的味道,幻化成可口的菜豆腐,成为汉中人的最爱。一口豆腐,一口清汤,配上豆瓣酱、姜蒜青椒末等小菜,不油不腻,清幽淡远,永远在盆地人的舌尖跳荡。又酸又香、又辣又爽、滑而劲道的汉中面皮,由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蒸制成薄皮,涂上菜籽油,切成条状,加入浆水和少许醋炒制的佐料,再加以油泼辣子、蒜泥水等拌匀而成。
盛产核桃的汉中,还有以面粉、核桃为原料,焙制成小如巴掌、色泽金黄的核桃馍,香味浓郁,口感酥脆,令人回味。
来到安康的大街小巷,一年四季,从春到冬,面和饼成了这里的最爱。小巷口、街拐角、小吃街,随处可见蒸面、酸菜面、窝窝面、酸豇豆肉末面鱼儿、恒口凉面,和汉阴炕炕馍、石泉鼓气馍、白河豆渣饼、岚皋苦荞饼、紫阳炸油糍、酸菜糍粑、锅边馍、麦粒子馍……
星罗棋布的十堰小吃,美不胜收:竹溪碗糕、郧阳三合汤、郧阳芝麻烤饼、郧西花馍、浆耙儿馍、神仙叶凉粉、官渡五香豆腐干,等等。在人杰地灵、美食如云的荆襄,牛油面、豆腐面、襄阳缠蹄、三镶盘、油馍筋、襄阳薄刀、金刚酥、大头菜、襄樊叫花鸡、宜城盘鳝、孔明菜、荆门蒸藕、荆门鱼头、泡菜鱼、莲藕炖猪蹄、桂花糕,等等,随时挑战你的味蕾。
到了美食天堂的武汉,小吃解锁着这座城市的美味秘笈:被列入“中国五大名面”的热干面,在芝麻酱、葱花、小麻油、辣椒油和醋等调料的融合下,散发出回味无穷的独特美;传统的三鲜豆皮,以鲜肉、鲜蛋、鲜虾为馅,制作精细,口感爽滑;经典的武昌鱼,以清蒸为要,口感滑嫩,香清肉美,永远是武汉美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游走在武汉的角角落落,每一个街区都散发着独特的美食魅力,每一种小吃都成了武汉美食文化的独特注解。
大美民俗。
《礼记》曰:“礼从宜,事从俗。”《诗三百》言风俗最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俗名义理、正人心。浩荡千里的汉江,把清清的潮水化为两岸人民的春秋大义,流淌出熠熠生辉的大爱大美。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是老子《道德经》告诉人们的基本风俗。汉江流域的风俗,体现出人文化成的精神信仰、审美情趣、地域特色。
节令节庆,人们会精心筹备,穿新衣品美食,悠然自得地举行不同形式的庆典,构成了汉江美食美服的精神向度。立春、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寒食节、清明节……汉水流域的节气节庆与全国基本一致,但也有所不同。春节,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从腊八或腊月二十三灶祭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举行祭奠祖先、除旧迎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等隆重的节庆。在上游的陕南,从腊八粥、祭灶神、张灯结彩、除夕夜焚香祭祖、包饺子团圆饭,到跻堂庆贺、卑幼各拜尊长、守岁达旦、互请吃节酒、饮“春酒”食白萝卜而“咬春”,无不隆重热烈,朴实而庄重。
在汉江下游,“亲属贺年,三日内为敬”“‘元旦’,五更设香烛、果品,于门外拜方毕,入室序拜尊长”,以酒相庆、以酒相祀为普遍习俗。年夜饭,吃饺子、年糕、馄饨、腊味、春饼、长面、饮茶等颇有讲究。起源于汉朝的元宵节,在汉水流域别具一格,将食俗文化、灯文化、占卜文化等完美结合。
每逢二月二,“龙抬头升天”,就是汉江流域的“春祭”。人们在祭龙、撒灰、击房梁、熏虫、汲水、理发、儿童佩戴小龙尾、儿童开笔取兆、食猪头(龙须面、龙鳞饼)等活动中,或食“元宵”灯盏、或设酒席相庆,争先恐后地祀神祈年,以求神龙赐福。
纳入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在汉水流域颇具特色。据记载,各家以酒肉为祭祀,具牲醴,备纸钱、炮、烛,诣先人坟茔祭扫。有以气象占卜作物长生,以节日而种植谷物;以“寒食”而不火食,采食而野食;“清明”插柳而族人共杀牲行展墓礼等的祭祀风俗。
夏令的端午,因有祭奠屈原的缘由,汉江的端午文化有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等活动,还有插艾于户、食粽子、饮雄黄酒、洒酒于屋内驱毒虫、食蒜泥等习俗,十分丰富而厚重。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