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下称《规范条件》)和《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管理实施办法(2024版)》(下称《办法》)。《规范条件》在技术能力和生产条件、质量要求、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全面要求。
《规范条件》和《办法》自2024年8月1日起实施。专家认为,两个文件将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供给侧改革,资源有望向头部厂商集中。
营收规模和研发强度都有硬指标
《规范条件》要求,关键零部件、本体制造、集成应用企业近3年年均营收分别不低于3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
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表示,3000万元是一个比较小的“盘子”,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说明企业经营能力较差,难以做好工业机器人。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我国现存工业机器人企业15.59万家。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规模585.2亿元,工业机器人企业年平均销售额37.5万元。
更高的要求体现在技术能力和生产条件方面。《规范条件》要求,上年度营业收入小于5000万元(含)的企业,近三年每年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5%;上年度营业收入在5000万元至2亿元(含)的企业,近三年每年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4%;上年度营业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近三年每年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3%。
此外,企业要单独设立研发团队或部门,具备产品(含软硬件)数字化研发设计能力,可根据客户需要设计开发相应产品;建有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部署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相应的工业软件和网络,能够实现规范化的工艺生产流程。
质量方面,企业应参照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建立涵盖产品实现、基础保障等方面的企业标准体系,并有效持续运行。
促进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开源证券认为,《规范条件》和《办法》将促进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加速行业规范化发展,推动企业更加注重研发投入、提质增效,摆脱无序价格战。国内头部厂商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加速产业各环节向中高端突破。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根据东吴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2015年到2022年机器人国产化率从17.5%提升至35.7%,年均提升1到2个百分点,而2023年一季度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已经提高至41%,国产化明显提速。
禾川科技董事长王项彬此前曾表示,中国工业机器人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目前已经实现PLC、伺服、变频器甚至芯片的自主可控。虽然在技术上与海外头部厂商相比还有差距,但国内企业服务周到、响应迅速、批量化制造能力强。
“我们正在加紧追赶,相信不久能后来居上。”王项彬表示。
开源证券认为,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国产化率空间较大的环节包括六轴和高端精密减速器等。在国产化进程中,头部厂商将逐步在中高端市场取得突破,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