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大学中文系消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国新时期比较文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乐黛云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图源北京大学
乐黛云是谁?在北大读书时,给她上课的有沈从文和废名。她入学考试的一篇作文被沈从文称赞“出自心灵之作”。她还曾与季羡林、钱钟书共事,季羡林用“奇女子”来形容她。“她依然是坦诚率真,近乎天真;做事仍然是大刀阔斧,决不忸忸怩怩,决不搞小动作……一领青衿,十年板凳冷,一待就是一生。”她的丈夫是举足轻重的哲学家汤一介,她的公公是一代学术大师汤用彤。
乐黛云先生1931年1月出生于贵州贵阳。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工作,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她投身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创建和人才培养。1986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离休。
乐黛云先生是新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建设者、学术领导者,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杰出贡献,在比较诗学、中国现代文学、跨文化研究等领域成就卓著。1981年她主持成立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和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1985年主持创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还先后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法合办《跨文化对话》杂志中方主编等学术职务。乐先生的学术著作以及编著、主编的丛书、教材如《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世界诗学大词典》《比较文学原理》等,嘉惠学林,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
乐黛云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师者和卓越的教育家,她先后主持创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比较文学方向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开设“比较文学概论”“比较诗学”等课程,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国际汉学研究领域培养了一批出色人才,深受海内外同行和学生们的尊敬爱戴。她先后荣获全国高校人文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法兰西学院汪德迈中国学奖”等国内外奖项,还获授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大大推动了中外学术文化交流。
乐黛云先生是大时代的女儿。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性变革中,她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掘者和自觉继承者,也是五四精神的捍卫者和践行者。她一生品行高洁,以真诚自信、宽广无私的胸怀与眼光,以及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感召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人。她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堪为北京大学立德树人的一面旗帜。乐黛云先生的逝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乐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学术贡献与人格魅力将永存,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学奋然前行。
2021年,接受央视《吾家吾国》节目采访时,乐黛云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日常。在她眼里,学习了很多西方的东西,最根本的,还是让中国的文学被世界所知道、所了解。汤用彤、汤一介一直在做这个,乐黛云也是。在她眼里,促进对话、避免对抗,是每一个当代人的责任,而文学可以在对话中起到很大作用。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根据自己的方式,对人类共同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这些回答,构筑了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回声。而中华文化的根基,就是中华民族的回答。“每一个中国学者,一定要根植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上。”
她还说,“你有责任把我们中国文化传递下去发扬光大,让外国的一些文化都能吸收,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
文/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