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线参差对齐,才能绣得平顺、好看。”7月19日,在市残疾人艺术馆,市残疾人文联汉绣传承基地传承老师杜先姣坐在绣架前,绣花针随着她的一双巧手在绣布上上下翻飞,她不断拈动着绣花针,指尖灵动,神情专注。银针起落,丝线穿梭,在空中不时划出优美的弧线,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在绣布上缓缓生成。
这里是杜先姣的汉绣创作室。杜先姣向记者展示着近期收到的各类订单:挂件、旗袍、围巾等,“暑期忙得很,已经排了不少订单”。
患上重症肌无力后捡起“针线活”
施针、运针、引线……刺绣时,杜先姣手中的针线飞舞,直到起身时才会让人察觉到她身体的不便。
杜先姣原本是一名环卫工人。1995年,27岁的杜先姣骑自行车上班途中,突然感觉腿脚没劲摔倒在地。不久,身体又出现其他问题,前往医院检查被诊断为“重症肌无力”。
“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杜先姣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然而,生活的压力需要她直面。“我还能做什么?”杜先姣想起儿时,她喜欢看着母亲一针一线地绣花,10岁的她也能拿起绣针做针线活。
杜先姣开始在家自学,从绣出小小的鞋垫、枕巾到墙上挂画。她一坐下就是数小时,当作品完工,她向身边人展示时,总能收获赞美和鼓励:“你的手太巧了!”
免费收徒弟 成为小有名气的“杜老师”
命运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奔跑的人。2007年,杜先姣参加了非遗汉绣免费培训班,被汉绣一针一线里的楚风汉韵深深震撼,“不仅仅是美丽的刺绣作品,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接触到汉绣技法及文化底蕴后,杜先姣更加坚定了走刺绣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绣线越细,绣品越精,汉绣也不例外。一根丝线最多可被劈成16根,运用齐针、参针、虚针、乱针等针法进行刺绣。复杂的工艺程序造就独具一格的艺术品,一幅绣工精美的作品背后,是匠人以十万次来计数的穿针引线,考验的是极致的匠心。
2008年,杜先姣在汉口百步亭开了一间小小的绣品店。她回忆道,当时为了完成一幅心仪的作品,要绣上近两个月。白天在店里忙,晚上在家还要在绣架前坐到深夜,每天坐在板凳上飞针走线十多个小时,直到收工时才察觉到眼睛酸胀难忍。
凭着过硬的性价比,杜先姣的小店在周边渐渐有了名气,每月能卖出不少作品,不仅能维持店面经营,还能养活自己。
当时,一些住在附近的居民陆续找到店里希望学习刺绣,无论对待残疾人学员还是健全人学员,杜先姣都不收取任何费用,她还为残疾人学员免费提供材料和所需用品。
2014年,杜先姣参加武汉市残疾人特艺人才培养“十百千”工程,成为首批市级残疾人特艺领军人才,常常参加各类主题作品展和技能展示,此后又成长为汉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帮助更多残疾人姐妹自立自强
据统计,多年来,通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杜先姣先后帮助300余名残疾姐妹掌握了汉绣技艺,带动促进了残疾姐妹创业就业。
杜先姣告诉记者,去年,她在黄陂区残疾人汉绣培训班开班教学,如今已有学员开始接单。每次完成培训任务,杜先姣都会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有什么需求,你们随时和我联系。”
学员薛玉梅身体患有残疾,6年前她认识了杜先姣,开始跟随她学习刺绣。学习刺绣后,薛玉梅不仅有了收入,人也越来越自信开朗。她说:“之前没敢想还能这样活,是杜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个人价值。”
公交车站和地铁站距离残疾人艺术馆还有一段路程,看到学员们行动不便,杜先姣会把她们送到站点,才放心离开。
目前,常来艺术馆完成订单的学员有20余人,平均月收入超过2000元,还有优秀学员被高校聘请为师生传授汉绣技艺。
除了传授技艺,杜先姣还通过自己的渠道,将作品售卖出去。一名学员告诉记者,如果学员和杜先姣一起参与绣制,学员会得到订单的一半收入,杜先姣会独自承担材料费及装裱费。如果是学员单独完成,杜先姣帮助售卖后,会如数将收入交给学员。
杜先姣告诉记者,同为残疾人,她深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多么不易,“我走过弯路,希望帮她们绕过去”。
近年来,她和弟子们的作品被送到全国各地展出,收获荣誉和关注度的同时,订单也越来越多。接下来,她打算开发汉绣礼品系列产品,“传播汉绣,形成品牌,帮助更多残疾人姐妹自立自强”。
文/刘晨玮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