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中市西乡县、宁强县、勉县、镇巴等地,我们见到了有“茶中皇后”美誉的绿茶——汉中仙毫。汉中仙毫是一个统称,名下有午子仙毫、秦巴雾毫、定军茗眉、汉水银梭、宁强雀舌等品种,因为采摘的海拔不同,味道也不尽相同。
定军茗眉, 因产地分布在三国古战场定军山,叶片形似少女纤细的眉毛而得名。外形匀齐显毫,细秀如眉,色泽嫩绿,嫩香持久。尤其生长在海拔1300多米漆树坝的定军茗眉,因纬度高,“雾涤青山”,早晚温差大,生长周期长,别有一种韵味。
汉水银梭,产于南郑区,外形扁平似梭,翠绿披毫,嫩香持久并带浓香。冲泡后,叶片亭亭玉立于杯底,汤色澄碧而清冽。
宁强雀舌,因产于宁强县、外形微扁挺秀而得名。叶片色泽翠绿,银毫披露,形似雀舌,香气高长馥郁,滋味醇爽甘甜。
顺流而下便是安康富硒茶系,其中最著名的是紫阳毛尖和平利女娲茶。紫阳毛尖产于紫阳县近山峡谷地区,产区土壤多为花岗岩和片麻岩发育而成的黄沙土,矿物质丰富,茶富含丰富的硒。其外形碧绿油润,白毫清晰可见,冲泡后小口啜饮,有清淡之中的甘美。
早在唐代,陕西平利就开始种茶。平利女娲茶主产区在云雾缭绕的女娲山,内含丰富的硒元素,据说当年清乾隆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将其列为贡茶。该茶叶外形匀齐,色泽翠绿,滋味醇厚,耐冲泡,叶底匀整嫩绿明亮。
来到汉江中下游两岸,享誉千年的宗教名茶之一的武当道茶,亦谓“太和茶”,以独特的品质功效和浓厚的道教色彩,与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寺院禅茶并列为中国四大特色名茶。据载,中国古时植茶、制茶、饮茶多在道观寺庙,最初道人们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久而久之,将生嚼茶叶转变为煮服,渐进成为沸水沏茶品茶的习惯。武当道茶产区在竹溪县、竹山县、房县、郧县、郧西县等地,其绿茶色泽翠绿,汤色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其功夫茶色泽沙绿,汤色黄绿尚亮,叶底黄色浅绿,镶有红边,香气馥郁持久。
此外,还有产于春秋末期,后被唐代武则天钦定为御用贡品的竹溪“梅子贡”茶;高栗香、滋味醇、汤色亮、耐冲泡的高香型历史名茶“襄阳高香茶”,等等。
一条汉江,尽把源远流长的茶和茶文化发掘、哺育,使之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成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日常,成为“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人生雅事,成为士子文人的诗文情怀,成为礼仪中国的文化品格,乃至成为不同人群、族群、国家之间充分互动的桥梁纽带。
黄酒更甜。“一盏中黄酒更甜,千篇内景诗尤好。没弦琴儿不用弹,无腔曲子无人和。”“闲倾一盏中黄酒,闷扫千章内景篇。昨夜钟离传好语,教吾且作地行仙。”南宋诗人白玉蟾饮黄酒后的诗作,把黄酒“更甜”而“传好语”的飘飘欲仙之妙,写得出神入化。
黄酒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化沉积的国粹,有“行药势,杀邪毒,通血脉”等功效,人称“百药之长”。
借问黄酒何处有?“南有绍兴加饭,北有谢村黄酒”,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谢村黄酒与绍兴黄酒在中国首届黄酒节评比会上双双登上金榜获得的美誉。
早在一千多年前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笔下,谢村黄酒就大名远扬了。
据传,善画山水、尤善画竹、有“湖州竹派”之称的文同,调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府后,被汉江上游的茂林修竹、鸟语花香所吸引,常常在微服察访民情时畅游山水。这天,文同带着书童外出造访,来到了汉江北岸谢村(因村人多为谢姓而得名),被一家香气扑鼻的黄酒作坊所吸引。见有客人来,门前一位白发苍苍、声音嘶哑的老者便吆喝不停。交谈中文同得知,因谢村地处洋州西南部的丘陵区,该酒坊又远在村内偏街小巷,生意清淡,生活拮据。
文同见状,便购来一饮,但见色如琥珀,入口醇厚而回味悠长。不知不觉间,丝丝甜蜜令人沉醉,让文同忘却了身在异乡漂泊的孤独,而有了冬日阳光的暖意和归家的温馨。文同命书童拿出文房四宝,展开宣纸,绘就一副“墨竹图”,正要落款,恰逢客宿洋州的表哥苏东坡闻黄酒之香而至。几杯下肚,苏东坡亦如醉如痴,在文同墨竹旁画一头黄牛,并吟出一首七绝——“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是呀,洋州那么多高高的竹子,像蓬草一样遍地都是,斧头逮着竹笋就砍,想来是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子都吃进肚子里了……谢村黄酒催人醉,两位文坛巨匠合璧的佳作就此诞生了!尔后,这幅“墨竹黄牛图”悬挂于老伯的酒馆,成为镇馆之宝而被疯传,谢村黄酒也门庭若市,行销四海。
据说,这幅“墨竹黄牛图”不知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了。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一次文物普查中,“墨竹黄牛图”在谢村北大爷山庙宇墙壁上重见天日……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