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10岁的女儿从英国研学回来了,却没有朋友想象的开心和满足。
孩子说:“营里同学都好有见识,自己像没见过世面一样,而且她们都很有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朋友想不明白,自己加班搞副业,省吃俭用,才给女儿报的英国名校探索营,光报名费就39300元,怎么研学一趟还让孩子变自卑和虚荣了。
事实上,像海外研学这样的“高配”暑假,看似能让孩子们满载而归,实则并不能换来孩子内心的成长。
很多研学机构,不仅提供给孩子的是走马观花式的体验,还会带来其他的副作用。
而智慧的父母,早已带孩子过“低配”暑假。
1
最近,“最可怕的暑假”视频火了,很多老师煞有介事地告诉家长,千万不要荒废孩子暑假。
“一年级的暑假最可怕,因为它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键期。”
“三年级的暑假最可怕,他是小学阶段的分水岭,是让孩子弯道超车的关键时期。”
“六年级的暑假最可怕,初中知识不再是小学的延续,而是新知识谁跑在前面谁就赢了。”
好似每个年级的暑假都“最可怕”,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落后于别人,便把孩子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
孩子们翘首以盼的假期,摇身一变成了孩子的“第三学期”。
暑假第二天,在电梯间遇见邻居女孩洋洋,洋洋背着大书包,一脸愁容。
洋洋妈妈不停地叮嘱孩子:
“数学课间休息时,记得把英语作业完成。”
洋洋撅着嘴说:“一点都不希望放假,假期比上学还忙。”
我听着不由得心疼孩子,学校刚放假,课外班就接上了。
但这并不是个例,像洋洋这样过暑假,基本就是孩子们的假期常态。
在节目《亲爱的小课桌》中,一位小男孩假期刷了376套试卷,其余嘉宾都质疑男孩妈妈“太疯狂”。
这位妈妈却得意地说:“孩子小时候吃苦,长大才能享福。”
假期原本是孩子放松身心,发展兴趣爱好的时刻,过度补课,不仅不能带来家长所期盼的显著学习效果,反而可能引发孩子的厌学情绪。
一位资深班主任曾说:“那些假期补课的孩子,一开学就有厌学情绪,相反,那些充分享受假期生活的孩子,开学后学习更专注。”
历年的高考学霸,也恰恰证实了这一点:假期补课跟成绩好坏,并无太大关系。
2021年,被清华大学录取的低保男孩徐永琪,在采访中说:“从来没补过课,假期还要当家教挣学费。”
今年,有一位高分考生的妈妈也说:“高中没补过课,家里开超市的,平时很忙,没时间管他。”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天赋和成长节奏,急不来也不能急。
父母唯有放下焦虑情绪,以平和、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孩子,以理性和科学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才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当他们在自由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便能培养出独立思考、自信勇敢的人格特质。
2
暑假,对于家长而言,是一段比上学更费心的时间。
即使“躲过”了补课,依旧躲不过亲子营,研学团,各种旅行项目的狂轰乱炸。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统计,2021年研学机构已突破三万家,潜在消费群体已超过2亿人。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开眼界长见识,自愿卷入研学旅行大军,送孩子去价格不菲的研学营,带孩子去看山看水,去各地旅游景点打卡。
父母觉得孩子走过了千山万水,便能自然而然地增长见识,提升自我。
然而,旅行的本质,不仅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心灵的触动。
若只是盲目地跟风打卡,证明“已来过”,这样的旅行,除了让孩子感到疲惫,还掏空了家长的钱包,达不到父母的预期。
就像大人眼中的大剧院、名山,对孩子来说只是见了大房子、大山;
大人觉得大海很广阔,孩子只记得挖沙子很有趣。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成长节奏,父母应尊重孩子,挖掘孩子的兴趣,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再选择。
就如同这句话所说:“在小朋友眼里,纽约的中央公园和社区小公园没有区别,趴在欧洲的马路牙子上数蚂蚁和家门口的蚂蚁一样有趣。”
孩子的见识,往往不在于他们去过多少名胜古迹,而在于他们是否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乐趣,是否能够对身边的一切保持好奇。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关注身边的一切,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
郭晶晶曾带着5岁的儿子去田间插秧,他们挽着裤腿,站在满是淤泥的稻田里劳作。
一番辛苦之后,吃的是村民家里最寻常的农家菜,但孩子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开心和幸福。
这种体验不仅让孩子对农作物有了深入的了解,还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观念,同时也增强了亲子关系。
父母带孩子去见世面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是要带孩子满世界旅行。
只要你愿意,无论书里、大自然、街头巷尾,都可以成为孩子出去“见世面”的场景。
对常年生活在钢筋水泥土中的孩子来说,亲近大自然,走进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更能丰富孩子的生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3
曾听过一句话:“长见识和出不出去玩没有太大关系。”
让孩子长见识,不一定要花大钱,也不必长途跋涉,去多贵的地方,而是要让孩子见识未曾知晓的世界。
很多时候,让孩子成长,不是看他去过多少国家,打卡了多少景点。
身边的许多资源,也能让孩子胸中有万象。
① 带孩子去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
看到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是博物馆;最好的朋友是图书馆。”
博物馆珍藏着无数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它能打开孩子博古通今的大门。
图书馆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阅读习惯的地方。
而科技馆,则是激发孩子探索未知,领略科技魅力的奇幻殿堂。
正如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所建议的一样:“带孩子多泡在科技馆里,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会把学习当作是件很有趣的事。”
唯有对学习怀有浓厚兴趣的孩子,才会自发地捧起书本,主动寻找答案。
这样的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自然充满动力,不断前行。
② 带孩子去街边摆摊,体验生活的不容易
看过一个视频:
河北石家庄,有4个孩子组团摆摊卖冰棍。
他们用平时的零花钱去进货,赚到的钱最后平分。
孩子们在烈日下努力地叫卖,虽然一天只赚了七八十元,但也悟出了耕耘必有收获的道理。
温室里养不出参天大树,胡同里练不出千军万马。
摆摊的历程,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沟通能力,还能让孩子体会生活的不易。
相信孩子有了这次体验,会更加理解父母的付出,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
③ 带孩子去附近的公园、自然保护区,探索自然
在《玩是最好的学习》一书中提到: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在家里的后花园或者是附近的公园,孩子可以学到很多,比如自然色彩的奥秘、科学的原理、植物生长的秘密等。”
诚然,世界上最美的教室就是大自然,那一花一草,一虫一鸟,麦浪浮云,林间万物,就是孩子们最好的教材。
这一切都会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
那些能欣赏大自然风景的孩子,必将从中感悟到生命与成长的美好,受益无穷。
④ 陪孩子看高质量的动画片、纪录片
前天,孩子在公园玩时交到一位好朋友。
小男孩5年级,知道的知识很多,脑袋里像装了一套百科全书。
从四大名著到唐诗宋词,从远古生物到公园的虫鸟,各个城市的名胜古迹……他说得头头是道。
我以为男孩一定去过很多地方旅行,可从他妈妈口中得知,他们工作忙,很少带孩子外出旅行。
孩子的知识大多是从纪录片和动画片中学到的。
她给我推荐了很多高质量的动画片,纪录片。
比如:《跟着书本去旅行》《河西走廊》《宇宙的奇迹》《故宫100》《中国通史》《王朝》等。
你看,孩子足不出户,通过镜头,有趣的画面和故事,一样能提高孩子的知识储备和眼界。
知名教育家陶行知说:
真正好的教育,是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
为人父母给孩子的最好教育,不是透支家庭,用钱给孩子铺路,而是带孩子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让他们用自己的五官,自由的与这个世界好好接触。
去凝视满天繁星,观察城市大街小巷,人生百态;聆听鸟鸣声,雨滴声,他人的故事;触摸真实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生,奔赴属于自己的人生。
愿孩子们都能在父母的陪伴下,过一个低消费、高质量的暑假。
作者 | 凌麦
来源:帆书樊登讲书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