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关键领域自主可控和开放合作不动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4 07:00
只有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才能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一方面,要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一些优势领域打造“长板”,夯实国际合作基础。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吸收全球创新治理的先进经验,全面优化全球创新要素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6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坚持以开放促创新,健全科技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完善面向全球的创新体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齐开放创新制度短板,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从探索星辰大海到发现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从解决个体生命健康难题,到寻求改善人类整体生存环境的方法,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创新链条难以分割。一张5500万光年外的黑洞照片,调动了全球8台射电望远镜“组网”拍摄;建设世界上最大的热核聚变实验装置,需要35国科学家通力合作……国际科技合作让不同地域、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相互启发,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协同效应。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是全球科技创新的大势所趋。

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只有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才能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目前,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中国空间站、西藏羊八井宇宙线国际观测站等已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大平台,中国对世界科技创新贡献率大幅提高,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要通过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瞄准科研人员的现实关切,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通过不断健全科技安全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在开放环境中筑牢安全底线。

一方面,要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一些优势领域打造“长板”,夯实国际合作基础。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吸收全球创新治理的先进经验,全面优化全球创新要素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既要坚持关键领域自主可控不动摇,也要坚持开放合作的方向不动摇,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共赢格局,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的自主创新是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的创新,是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资源的创新。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对于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显得尤为重要。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