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懒人的凉风求索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3 13:00

◎纪习尚

羽扇、麦扇、槟榔扇、福寿扇……清代人王廷鼎的《杖扇新录》中收录了十八种扇子,但它们都要靠人力摇动,手动风来、手停风住。有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不必劳累筋骨也能时享凉风呢?从古至今的“懒人”们,为此做了很多探索。

机械风扇在西汉时就出现了。《西京杂记》载,西汉时期的长安,有一个叫丁缓的巧匠,曾制作出长燃长满的“长满灯”、可放在被褥中使用的“卧褥香炉”、九层高的“博山香炉”等,都非常精妙。但他最让人称奇的发明,还是“七轮扇”。将七个直径超过一丈的大风轮连在一起,只需一人在旁拨动,七个风轮就全部转动起来。这时,阵阵凉风袭人,屋里的人甚至都打起了寒颤。古人解放双手、乐享凉风的尝试,从这时就开始了。

唐代出现了流水驱动的“扇车”。《唐语林》记载,唐玄宗曾建造一所凉殿,安装有扇车,“座后水激风车,风猎衣襟”。一个叫陈知节的官员反对,认为这是奢靡浪费。玄宗为了说服他,特意请他前来体验。陈被安排坐在一个石榻上,四周有水帘飞洒下来,座位几乎要结冰,寒冷让他颤抖起来,谁知玄宗又命人送上了“冰屑麻节饮”。他勉强吃下几口冷饮,肚子很不舒服,几次请求才被获准离开。经过玄宗这么一捉弄,估计陈知节再也不敢提反对意见了。

宋代一些富贵人家,也装有扇车。刘子翚《夏日吟》中说:“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说的是长安的富贵人家,夏季室内有扇车带来凉风,再加上冰块降温,丝毫感觉不到炎热。清代,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水木明瑟也装置有一架水力风扇。将园内的溪水引入殿中,水流动时带动风扇旋转。凉风阵阵的水木明瑟成了清代皇帝避暑的好地方,又称“风扇房”。乾隆皇帝曾题诗:“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

后来又出现了“拉绳风扇”。清内务府档案记载,1724年大暑节气前8天,雍正皇帝要求制作一架风扇;4天后,内务府将制作好的“楠木架铁信风扇一架,上按小羽扇六把”,送进了宫中。雍正皇帝随即开箱试用,觉得凑合着也能用,只是木架子高了些,羽扇也小,使用起来不很方便。于是几天后,他又下旨,要求“再做一份,架子矮着些,按大些的羽扇”。内务府接旨后抓紧制作,赶在大暑之后的第二天,送到了雍正处。这一次,雍正对风扇本身很满意,表扬说:“尔等风扇做的甚好。”但是又觉得宫人们在房间里拉动风扇,影响他休息。于是这位想法特多的“甲方”提出了新需求:制作两架“拉绳风扇”,一架放在东暖阁、一架放在西暖阁;将绳子从床底下穿出墙外,由宫人在墙外拉绳。根据同类风扇的图片推断,雍正定做的这种拉绳风扇,底座是一个长方形的木箱,木箱顶面装有铁葫芦一只。一根铁条从葫芦里穿出,围绕着铁条装有小羽扇六只。使用时,将长绳绑在葫芦腰上,拉动绳子,就可以让风扇转动起来,设计可谓精巧。

此外,还有布条制作的“手拉风扇”,很受商家的青睐。清末民初的不少餐厅、理发店、浴室等将它安装在室内,用来吸引顾客,类似前些年的“冷气开放”。这种风扇,是将布片钉在木条上,几组木条用绳子串联起来,悬于房梁。使用时由专人拉动绳子,布条随之摆动,带出凉风。手拉风扇多由小男孩拉动,孩子力气小,时间不长就累了,师傅感觉到风小下来,总要骂几句。著名画家贺友直的漫画《手拉风扇》,就描绘了这一情景:浴室中,一名大汉躺在藤椅上休息,而旁边拉风扇的小男孩已经昏昏欲睡。由于制作简单,成本较低,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直到1950年代还在使用这种手拉风扇。

今天我们再也不用为“风”烦恼了,除了电风扇、空调,人们还喜欢拿着微型风扇,随走随吹。“懒人”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定会羡慕不已吧。

相关阅读
跟着节气过日子:凉风有信 立秋节气看哪里暑热渐退秋将至
中国天气网 2024-08-07
历史|古人的降伏之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5
击退闷热与潮湿 “降温神器”升级夏日体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8
帮助读者“有价值”的历史阅读,中华书局“康雍乾”传记再版
北京晚报 2023-06-27
历史|乾隆年间的新局面
文景 2022-12-16
历史|古代皇帝身后的大扇子是扇风的吗?
凤凰网读书 2022-11-25
历史|酷暑难耐,古人用什么纳凉神器?
中华书局1912 2022-08-10
立秋不代表酷热终结 大数据揭秘哪里凉风渐至 哪里台风青睐
中国天气网 2022-08-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