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1日召开的北京市生态保护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8%,已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12种,维管束植物2088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推进北京“生物多样性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奠定了绿色生态基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度重视、深切关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张,为我国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领航定向,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两山两河”北京湾的生态格局,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基底和生态屏障,孕育了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从自然条件来说,北京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选择。北京处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每年春秋两季,大量的候鸟迁徙途经北京。从生态系统看,北京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温带落叶阔叶林、温性寒温性针叶林。随着森林群落的发育,全市生态系统类型稳定性逐渐增强、持续性不断保持向好趋势。通过持续开展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湿地修复等一系列措施,北京向“生物多样性之都”不断迈进。
生态环境好不好,小动物们来投票。以蝴蝶和蜻蜓为例,它们生命周期短,敏感性强,对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健康、人类活动干扰可以起到良好的指示作用,是国内外常用的指示物种之一。2023年在中心城区记录到24种蝴蝶和29种蜻蜓,分别约占全市调查累计记录的24%和36%,表明中心城区整体生境质量较高,生态系统状况健康。2023年在天坛公园记录到13种蝴蝶,是蝴蝶在核心区最重要的栖息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记录到16种蝴蝶和24种蜻蜓,是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生物多样性是检视一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最直观的镜子。目前,北京共有鸟类519种,新增了4种,占中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鸟天堂”。2012年以来,北京统筹城市更新和“疏整促”专项行动,新增城市绿地7000余公顷,建成一大批城市休闲公园、郊野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5.5平方米提高到16.9平方米,各类公园1065家,北京已成为“千园之城”,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更好地监测和保护生物资源,北京充分利用视频监控、红外相机和花伴侣拍照识花等手段,不断采集植物、野生动物、鸟类等物种多样性、物候等数据,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综合感知模型库“万象”,有效解决了生物监测数据“不全面、不准确、不及时”等难题,显著提升了首都野生动植物和病虫害智慧感知监测能力,探索构建了智慧园林管理建设新模式。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深入挖掘生物资源禀赋和传统文化,组织开展夏令营、训练营等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到创新推动生物多样性科普研学和沉浸式体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北京市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不断提升,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氛围逐步形成。如今的北京,天蓝水净、环境优美、禽鸟成群,绽放出绿色迷人的生态色彩,构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画卷。
美美与共,生生不息。北京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来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作为一座超大城市,北京将继续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寻求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公约数,在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之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