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旋耕机割草压青,爬上爬下修剪枝条……近日,南京的“碧根果教授”在短视频平台火了起来。他的“反差萌”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有网友留言道,“好喜欢这样的导师,太可爱有趣了!”
5月11日下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镇江句容后白镇山高头见到了“碧根果教授”彭方仁,彼时他正趁着暴雨间隙指导硕士生采样。过去11年,他带着40多位硕博生和二三十位大爷大妈,管理着这片200余亩的碧根果林。如今,碧根果林已逐步开始规模化生产,同时在全国推广了20余万亩。他坦言,想通过短视频认识更多喜欢坚果的朋友,想让更多中国人吃上自己种植的碧根果。
“反差萌”教授承包200多亩地
“各位同学,我开始拍短视频了,网名‘碧根果教授’,希望能得到你们的支持……”最近一段时间,南京林业大学的“碧根果教授”彭方仁在短视频平台火了起来。
视频里的彭方仁驾驶升降机,拿着电动剪刀修剪碧根果树的枝条,爬上爬下的动作不输年轻人。他头戴草帽、开着旋耕机割草压青,开着电动三轮车拉着一车黄豆在林间穿梭,“反差萌”的样子获得了众多网友点赞。
5月11日下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镇江句容后白镇山高头见到了彭方仁,他正趁着暴雨间隙在基地的碧根果林里指导硕士生魏璐采样。彭方仁是湖北人,今年62岁。1981年,他考入南京林业大学,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研究经济林,有银杏、楸树、碧根果等树种,不到40岁就成了教授。
在大棚内,他向记者介绍了这片碧根果林的故事。2012年,他带了一个代表团到美国考察,了解到原产于美国的碧根果是十大坚果之一,当地有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产业发展较好。
彭方仁回国后调研发现,碧根果营养物质含量丰富,深受百姓喜爱,在国内拥有了广阔的市场。然而我国引种碧根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仍未形成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国内种植的碧根果很难达到要求,基本上都是进口国外的碧根果。
“我当时触动就很大,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产业做起来,让中国人吃上自己种植的碧根果。”2013年,彭方仁怀着这个目标在句容承包了200多亩土地,建立了南林大碧根果基地。他回忆,刚开始来的时候,周围一片荒芜,没有道路,没有木板房,连吃饭的地方都找不到。到了午饭时间,他要开车陪着翻地的工人到城里吃饭。
下地干活,看病被误认成农民工
半年后,彭方仁在基地里建了一排简陋的板房,才基本上解决了吃住问题。然而,事情也并非一帆风顺,为翻地他租来一台挖掘机,请一个年轻小伙子帮忙,但在翻地过程中,这辆挖掘机起火烧掉了。
彭方仁接到报信的电话后,问的第一句话是“人怎么样?”得知小伙子没有受伤的消息后,他才稍微舒了一口气,然后急急忙忙开车赶到基地。看到烧掉的挖掘机,他非常无奈,为此赔了几十万元,“打击太大了,但想到已经租了土地,投入了那么多资金和精力,硬撑也要撑下去。”
到了寒暑假,彭方仁会在基地和村民一起劳作,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当女儿带着他到南京林业大学的医务室看病时,医生问她:“你怎么把父亲带到学校看病了?”彭方仁连忙解释:“我是学校的教授,女儿是陪我来的。”原来,医生把穿着朴素的彭方仁误认成农民工。此时,医生也笑着回答:“你这打扮,也不像大学教授呀!”
在彭方仁的基地里,还有一二十位工人参与基地的管理和运营。“我们这儿一年四季都有活,需要的工人也非常多,最多时有二三十位。”彭方仁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基地里的工人多是六七十岁的大爷大妈,他像指导研究生一样耐心,最终把这些工人培养成技术能手。“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在外面找不到工作,来这里能赚点钱,这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我还给他们提供免费的幼苗,让他们在自家空地上栽种。”
容器苗、导流沟……突破多项技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基地里看到了一个个塑料大棚,大棚里堆放着一盆盆碧根果苗。彭方仁说,将碧根果苗在花盆里栽种,是他和团队在育苗方式上的创新。
彭方仁解释说,碧根果幼苗的根系发达,以往为方便栽种会剪断根,这种裸苗往往导致栽种后的成活率低,而且前两年生长缓慢。他和研究团队探索了几年,发现把碧根果幼苗放在容器里栽培,同时在土壤里搭配适当的营养物质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他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所有的苗木都是容器苗,极大地提高了成活率。”
彭方仁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所有的果树都能够嫁接,但碧根果树嫁接却很难成活。他发现这个树种有两个特性,第一是氮磷含量高,伤口容易氧化,影响愈合;第二是嫁接时砧木溢出的液体多,也就是伤流多,嫁接部分容易烂,不容易愈合。
彭方仁和研究团队针对这些问题改良了嫁接技术,从嫁接处划了一个口子,把液体排出来,俗称“导流沟”。当水流下来以后,嫁接口不会积水,也不容易腐烂,伤口愈合快,提高了嫁接成活率。
经历了10多年的摸索,彭方仁和研究团队已经突破了碧根果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彭方仁介绍,碧根果的投产期很长,早期产量又低,因此以往多数农民不愿种。近几年,他开始发展林下经济,种羊肚菌,不仅不影响果树生长,还解决了早期经济效益不足的问题。
今年3月,彭方仁的羊肚菌种植大棚喜获丰收。他一手拿着小刀,一手扶着羊肚菌,小心翼翼地将菌腿从泥土中割出来放进筐内,不一会儿就能采集满满一筐。他说:“今年试种的面积有10亩地左右,每亩产量大概五六百斤,效益非常好。”
想让更多国人吃上国产碧根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彭方仁的碧根果基地里,还有一个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库。这里收集了他从美国引进的薄壳山核桃品种83个、国内选育品种25个,国内优良实生单株核心种质68份。该种质资源库,在2018年被江苏省林业局批准为“江苏省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库”。
彭方仁告诉记者,基地里除了碧根果苗木外,还有100多亩地的碧根果树已经开始结果,2021年时年总产量仅有1吨,但到去年时已经达到年产5吨,预计未来几年每年产量都会翻一番。不过随着产量的增加,彭方仁有喜也有忧,“喜的是产量增加了,获得了大丰收。忧的是销售问题,因为没有专门的销售渠道,卖不出好价钱,实在心有不甘。”
“这几年搞科研推广碧根果,现在苗木卖不出去,果子也卖不出去。我就想通过短视频平台,让大家更关注农业科技,知道农民和科技工作者的不易,说不准帮我们解决销售问题呢……”今年4月,彭方仁开始运营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并取名“碧根果教授”。他在视频里分享碧根果种植技术、果园里的趣事等,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有人主动询问碧根果的种植技术,还有人想要购买他基地里的碧根果。这让彭方仁更加坚定了信心,也更愿意花费时间在碧根果基地里。
彭方仁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建这个基地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推广碧根果产业,另一个是培养碧根果产业人才,“从基地里已经走出了十几位博士生,30多位硕士生,其中不少学生进了碧根果相关企业,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如今,彭方仁团队的科研成果除了在江苏推广外,还在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推广,栽种面积超20万亩。他现在的想法是生产和科研两不误,把碧根果产业做起来,“我也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让更多中国人吃上自己种植的碧根果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文/闫春旭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