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写职工基本信息、勾选申请事项、将具体材料明细填入相应位置……不到10分钟的工夫,一张工伤“一件事”申请单就填好了,连同手中的材料,一起交给了工作人员。近日,企业经办人小程在工伤“一件事”业务办理时,有了全新感受。“这样办事效率太高了,对于无争议案件,工伤的事儿来一次就办了!”据悉,目前,昌平在全市率先建成了首个工伤一站式服务样板间,实现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支付的工伤全链条一体化服务模式。
重塑经办机制 一个窗口就办结
据了解,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明确2024年要推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实现第一批高频、面广、问题多的“一件事”高效办理,最大限度利企便民。而昌平工伤一站式服务样本间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刚走到昌平区劳鉴中心的门口,“综合咨询受理室”七个大字映入眼帘。环顾四周,认定、鉴定、工伤药费报销、工伤待遇支付,所有跟工伤有关的业务,都集中在了一起,每个窗口都有着同样的名称——“综合窗口”,与其他办事大厅毫无两样。
“请A021号到2号窗口。”听见叫号提示音,小程顺势来到2号窗口。“您好,麻烦填写下申请单,在相应业务的地方打勾,并填写材料清单即可。”“好!”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表格,小程快速浏览上面的选项,并按照材料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当得到“认定后流转至下一阶段时,我们会及时跟您联系,相关补正材料您可以直接邮寄给我们”的答复时,小程笑着表示内心的满意。
据昌平区劳鉴中心负责人介绍,办事大厅在前段时间进行了统一的规划调整,除了基础设施做了改造装修,还专门设立了工伤“一件事”综合咨询受理室,经办人在一个房间、到一个窗口、只来一次就可以办理工伤业务。
“我们整合了劳鉴和社保两个部门的业务,完善了内部机构的设置,形成了‘一个综合受理室+四个业务审核组’的受审分离经办新格局,通过规范运行,将‘多头跑’转变为‘只跑一次’,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感知。”负责人说。
重塑经办流程 办理时限减少90%
小程表示,在业务办理中,她第一次填写工伤“一件事”申请单。“是菜单式的,要办的业务都在表格上体现了,很清晰。”
除了这张申请单,昌平区劳鉴中心还通过制作工伤“一件事”流程图、告知书、经办流转表,形成“一图、一书、一单、一表”的经办依据,进一步优化了办事表单、压缩了办理时限、减少了办事环节,真正形成了工伤“一件事”打包办、联动办。
据统计,自工伤“一件事”打包办实施以来,昌平区共精简业务环节6项,合并减少业务材料7件,办理时限减少90%,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
重塑经办监督 群众权益更有保障
流程简化了,还要看群众的权益能不能真正得到保障。在打造工伤“一件事”服务样板间过程中,昌平区劳鉴中心把这件事也考虑在内,形成了内部协同、外部联动、多方协力的监督保障格局。
“我们把工伤认定的联查、联审工作前置,建立未参保重点企业清单的同时,还协助区内5家制造业、运输业企业申报工伤预防试点,目前,北汽福田试点项目成功落地,申请到市级政策资金,用于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等方面,以提升职工安全意识。”负责人介绍说,除此之外,工伤待遇支付相关审核工作也被前置到工伤认定环节,如核实职工就医情况、参保情况以及企业经营状况等,坚持“复审对初审把关、后一环节对前一环节把关”,压茬核准资料信息。
下一步,昌平区将结合数字人社建设,更加强化信息基础建设、部门联动监督、规范待遇支付管理,发挥工伤“一件事”集成作用,优化闭环工作机制,推动服务不断提质增效。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