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角菜酸酯栓又称太宁栓,临床常用于痔、肛裂等常见肛门疾病发作后引起的疼痛、肿胀、出血、瘙痒的对症治疗,亦可用于缓解肛门手术后的不适。自3月余前停产后线上平台显示目前太宁栓的销售价格已飙升至原价的10余倍,如此高价之下仍有购买者担忧再发作后无药可用,尤其是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患者。
我们知道,痔疮、肛裂是常见肛门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脱垂、疼痛、出血、肛门不洁和瘙痒感等。基于问卷调查的结论显示,大约1/3的女性在妊娠期和产后会发作痔疮和肛裂。多种因素与此有关:妊娠期激素变化和盆腔压力增加,可影响肛门区域静脉回流,使原有的痔疮更容易肿胀;许多孕产妇会经历便秘或腹泻,便秘使排便时过度用力,而腹泻则可能导致肛门区域的刺激和损伤,增加肛裂的风险,加重肛门疾病的症状。
肛门疾病急性发作期的初始治疗方法多为保守治疗,包括膳食、生活方式调整,以及口服或局部用药以缓解症状。调整饮食结构包括摄入足量的液体和膳食纤维,对形成规律的软便必不可少。而生活方式的调整除减少辛辣刺激饮食的摄入外,尤其注重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不要用时过长和努便,尽可能避免便秘和腹泻,同时尽量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便后适当按揉肛缘并提肛。目前有多种药物可用于治疗痔和肛裂,部分为非处方药。根据功效不同,不同药物在通便、抗感染、镇痛、止血、止痒、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创面愈合等作用上各有侧重。从给药方式上又可分为口服药及外用药,后者包括软膏和栓剂、洗剂等剂型。
常用于治疗痔病的口服药主要是静脉活性药物,这是一类由植物提取物或合成化合物组成的异质类药物,通过稳定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增加淋巴引流来改善静脉张力。在欧洲和亚洲,静脉张力调节药物主要用于改善急性发作时肿胀和出血症状。静脉活性药物中柑橘黄酮和羟乙基芦丁改善痔症状和体征的作用已在临床研究中证实。外用药物包含局部麻醉剂、类固醇、润肤剂和抗菌剂等多种成份的制剂,常用于快速控制疼痛、减轻局部肿胀。软膏治疗外痔,栓剂则用于内痔。外用药优点是患者用药方便,但给药后容易出现药物外漏、黏附等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类固醇和局部麻醉药物成份的复方制剂对急性期各种症状有效,但需避免长时间使用后造成的不良反应,不可滥用。对于孕产妇,尤其是孕早期选择痔疮药物时需要格外注意安全性,必要时可酌情低剂量短期使用。部分栓剂置入肛内后有刺激便意等不适感,在使用之前需要咨询医生的意见。当痔保守治疗无显效时,孕中晚期进行局部麻醉下套扎治疗是控制I-III度痔症状的低风险选择。
肛裂在妊娠晚期和产后常见,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肛裂,优先考虑保守治疗。除增加膳食纤维和水的摄入、适当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外,常使用缓泻剂来改善便秘或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减轻排便对裂口的刺激和损伤,促进创面的愈合。急性肛裂期可通过温水坐浴疗法减轻肛门括约肌痉挛来缓解疼痛,改善肛门部血液循环,既治疗肛裂又防止复发。如基础治疗措施不能有效改善症状,慢性肛裂患者可以酌情外用一氧化氮供体硝酸甘油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地尔硫卓、硝苯地平等膏剂缓解疼痛,促进裂口的愈合,但存在头痛风险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中医博大精深,中药治疗肛门疾病主要是针对不同临床症状的对症处理。肛裂及内痔出血可应用含三七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合并便秘时则滋阴降火、行气润肠,以肿痛为主要症状时可采取熏洗坐浴起到清热解毒、活血化淤、利湿消肿的作用。含有中药成分的栓剂、油膏、散剂还可以局部外用,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孕产妇用药需综合判断利弊,有效用药对于治愈肛门疾病非常重要,进行必要的妊娠期用药登记,避免不规律用药和药物滥用,同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复诊。避免讳疾忌医,及时合理治疗才能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
2.肛裂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
3.2024 ASGBI指南:妊娠期普通外科急诊。
作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 郭丽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