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江湾镇的灾后抢险救援还在继续。
在通往江湾镇的主要干道基本抢通后,更多的救援力量涌入江湾镇。从抢修道路到转移群众、保障物资,灾后救援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灾区有难,党员走在最前。4月23日,记者跟随救援队伍深入江湾镇,直击当地党员干部群众抢险救援的全过程。
抢险
连续作战争取最后一秒
江湾中学曾经是江湾镇的主要学校。在灾后,这里成为灾区群众的安置点和各支救援力量的中转站。
学校的会议室成了救援力量的后方指挥部,“抗洪抢险救援队临时党支部”的旗帜挂了起来,他们是中国救援广东机动专业支队。这里为前方搜救工作提供保障,前方救援影像传输到后方电脑上,对讲机里时刻沟通着救援信息。
“我们将继续保持高度的专业救援精神,按照要求开展搜索救援,直至任务完成。”在前方的指挥部里,支队长李战凯说。截至23日20时,机动支队前突编队已经持续开展搜救47小时。
“我们是在9时集结的,11时到达江湾。”乐昌市云岩镇武装部部长谢朝新回忆,在22日上午,他与来自乐昌市云岩镇、黄圃镇、秀水镇、三溪镇这四个镇区的100名民兵迅速集结,分批乘坐大巴车迅速赶往江湾镇。在距镇中心还有3公里时,由于道路受损,大巴无法继续行驶,所以他们徒步进入镇区。
到达镇中心后,这支来自乐昌的民兵队伍迅速投入到清淤工作中。泥石流把山上的树木冲刷下来,许多淤泥已经在树枝上结块。民兵们与现役部队相互配合,民兵将树木推到路中间,部队官兵再使用挖机与推土机将树木推走,如此来回多遍,经过7个多小时的协同奋战,主干道的淤泥基本清理完成。
转移
直到所有人彻底安全
“老人、小孩和妇女先走!”
伴随着螺旋桨巨大的轰鸣声,一架直升机从江湾中学的篮球场上缓缓降落,气浪掀起了一片扬尘。
早已等候许久的武警和民兵战士们快步向前,配合机组人员搬运直升机内的各种救援物资。紧接着,几名村民在战士的护送下坐进机舱内。在确认安全后,直升机升起,向着韶关市区方向飞去。
人与物资的“接力”,在江湾镇已经进行了许多次。现场的民兵战士说,在地面道路尚未打通前,直升机为村民搭建起了空中的“生命桥梁”。
经历了数日的救援后,江湾镇的大多数村民都集中在了包括江湾中学在内的数个安置点里,这里物资充足,地势也相对安全。
但相对的安全仍然不够。23日下午,江湾镇的救灾指挥部收到消息,当天夜里韶关预计有强降雨,江湾镇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仍然很高。
在江湾中学的教学楼下,江湾镇党委副书记邹锋举着喇叭,声色焦急。他正在和当地民兵清点安置点人数,在当晚的暴雨之前,江湾社区的所有村民都要向外转移。
和当地的许多党员干部一样,邹锋已经经历了数个不眠的夜晚。21日中午,他和江湾镇的镇村干部一起,徒步来到灾区中央。抵达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村民的安置和转移工作中,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看起来有些疲惫。
17时,江湾中学安置点的所有村民都坐上了转运车辆,向着韶关市区驶去,这让邹锋放松了不少。他说,转运还未结束,“直到所有村民彻底安全,我们才能放心。”
保障
八方而来的援助之手
镇卫生院被淹了,无法正常运转。安置点一楼的教师办公室,贴上了“医疗救治队”纸牌,成了“临时医院”。来自韶关卫健系统超40人的应急医疗队伍在此地办公。
“大家按专业来轮班,确保24小时有多学科的医护在场,守护当地民众健康。”韶关市卫健局副局长陈汉飞介绍,队伍有粤北人民医院、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疾控中心等多家医疗机构,为灾区群众的健康提供保障。
“目前,物资还是紧缺,特别是雨靴之类的一线救援用具。”工作人员介绍,此前已向社会呼吁爱心物资的捐赠,正等着新物资运送进来。
灾后的江湾镇一度什么都缺,但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却源源不断。
韶关市福建商会会长李灿东带来了几百件速干衣服,这是灾区民众急需的装备。他告诉记者,除了大量生活物资外,在收到江湾镇灾情后,商会还迅速筹集了20余万元的捐款。捐钱、捐物的信息在商会的微信群接起了长龙。
在通往江湾镇的路上,身穿志愿者服、骑着摩托车的李彬在往来的车辆里显得格外显眼。他是韶关市摩魔达自由机车俱乐部的成员,也是一名志愿者,为了与镇里运送物资的社工站同事取得联系,他在泥泞的道路上开了4个小时。“家乡有难,我有使命和责任参与进来。”说完,李彬又戴上头盔,向着道路远方驶去。
文/吴扬 叶志强 范永敬 曹伟峰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