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附近的亨利·科安达国际机场,旅客走过一处写有“欢迎加入申根”标语的牌子供图/新华社
3月3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部分加入申根区,这意味着这两个东欧国家与欧盟的一体化迈出新的一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这“对两国来说是巨大成功”,也是世界最大自由旅行区迎来的“历史性时刻”。
所谓“部分加入”,是指现在从这两个国家乘机或乘船抵达的旅行者可以自由进入申根区,但是陆地边境检查仍保留。主要原因是奥地利一直强烈反对这两个国家加入申根区,理由是两国在欧盟外部边界缺乏移民管控,进入罗、保两国的非法移民,通过陆路边境进入富裕的西欧国家,奥地利首当其冲。2022年,有超过10万移民非法进入奥地利,故奥政府对难民和移民持强硬反对立场。
在罗、保加入之前,申根区包括了27个欧盟成员国中的23个,此外还有瑞士、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每天大约有350万人跨越申根区内部边界。
申根区让人们无边检跨国自由通行,对人员往来和货物通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体现。有了这个签证,你可以在欧洲20多个加入申根协议的国家随便跑。开车越过申根区的国境线,没有边检,连国内常见的“某某县(区)欢迎你”之类的标志都没有,只有路边不足一人高的边境碑,不注意看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越境出国。体验过申根区好处的人,到世界其他地方旅行,往往感到出国手续、边检程序太过繁琐,会十分怀念申根区。
申根是个好东西,但可能还有许多人不知道这个“申根”是啥意思。申根其实是卢森堡的一个偏远的田园牧歌式小村庄,紧邻法国和德国。笔者有幸曾到访这个“鸡鸣三国”之地,那里河水清清,树影婆娑,草地经年翠绿,山坡上是一块块齐整的葡萄园,真犹如世外桃源。
1985年6月14日,在申根村前河面上的一艘名为“Princesse Marie-Astrid”号的客轮上,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五国官员签署了一个开放边境的协议——《申根协定》,由此让“申根”名扬天下,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村庄”。
《申根协定》的形成有历史的必然。1914年以前,欧洲尚未形成系统的护照和签证制度。那时,人们从巴黎出发,横贯欧洲到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无需护照,更无需签证。然而,战争改变了一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跨国旅行需要携带护照,过境需要查验护照和签证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做法,并逐渐推广到全世界。一直到1995年申根区正式成立,那种曾被世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做法才在欧洲终结。
1944年,尚处在流亡状态的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政府签署一项免除相互边境控制的协议,1948年正式实施。的确,荷、比、卢三国边境相连,而且国土面积本来就不大,之间的经济和人员往来非常频繁,取消边境控制对三方都有利。
北欧的丹麦、芬兰、瑞典、挪威和冰岛随后效仿,这些国家于1952年成立“斯堪的纳维亚护照联盟”,彼此之间取消边境控制,人员可以自由往来。
历史的车轮转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无边界区”的顺利运行,让当时的欧共体内开始酝酿建立泛欧规模的“无边界区”。不过,由于许多成员国的顾虑,法国和德国决定先行,于是,经典的一幕在1985年6月14日上演。没有奢华的场地,没有庆祝的歌舞,划时代的《申根协定》居然就在偏远的申根村一艘略显破旧的小客船上签订了。
1990年,五国又签署《关于实施申根协议的公约》,明确提出创立“申根区”,区内完全取消相互边境控制,实行同一签证政策和开展警务和司法合作。这才形成今天真正意义上申根区的法律框架和实质内容。协定主要内容包括:相互开放边境,不再对协定签字国公民进行边境检查;外国人一旦获准进入“申根领土”,即可在协定签字国领土上自由通行;设立警察合作与司法互助制度等。
不过,申根协议正式实施时,只有部分欧盟国家完全加入申根区。一直到1997年的欧盟阿姆斯特丹峰会才将《申根协定》的内容吸收进去,成为涵盖全欧盟的法律规定。但是,成员国能否正式加入《申根协定》还要看其司法合作、边境控制等方面的设施、标准和人员配置等是否达标。原因很简单,一旦加入申根,其对外边境就是申根区整体的边境,其边境控制水平直接牵涉到申根区整体利益。
尽管申根区内过关不再检查护照,但边境地区警察的随机抽查护照也是屡见不鲜的。在比利时与法国交界的高速公路上,偶尔会看到法国警察在路边抽查护照;在德国与波兰、德国与捷克边境,德国警察的抽查更是卖力。
眼下,罗、保两国加入申根区,将大大方便有意一览东欧风情的游客。罗、保两国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拥有与西欧迥然不同的人文景观。今后,中国游客只要持有申根签证,就可放心前往这两个国家。旅行社也能够设计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增加欧洲游的花色品种,喜欢个人自助游的中国游客将有更大余地来安排自己的欧洲行程,可谓皆大欢喜。
文/向长河(国际问题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