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同一天,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等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发布,为广东瞄准“努力成为主要的创新策源地”目标拿出了“路线图”。南都湾财社记者从广东省工信厅方面获悉,广东是在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未来产业意见的文件之后第一个出台未来产业具体行动计划文件的省份。
新质生产力,新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核心要义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近日,南都湾财社记者深入广东科创产业一线,挖掘报道广东走向未来的关键新动能。
看目标
面向2030、2035,广东要在未来产业构筑新优势
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为广东擘画了怎样的未来发展图景?南都湾财社记者对文件进行了综合分析。从时间来看,五份文件的工作目标均分为两个阶段,其中,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产业的主要具体目标均指向2030年,远景目标指向2035年。而对于未来绿色低碳产业,涉及数据指标的具体目标主要指向2035年。
具体来看,五大未来产业的工作目标主要集中在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产业创新力、壮大骨干企业、增强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生态、加强全球化合作等方面,并提出了多个具体数据指标。
其中,未来智能装备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要在人形机器人、空天装备、深海装备、深地装备等重点领域承担一批国家级项目,取得30项左右关键未来智能装备技术突破。要牵头或参与制定30项以上未来产业标准,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以及要培育4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5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将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市打造成主导产业突出的未来智能装备产业基地。
未来材料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广东将培育5个以上未来材料产业先导区,共建100个以上实验室/企业未来材料联合工程中心,实现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发展。
从这些目标可以看出,广东已对如何在这五大未来产业方向谋取战略高地有了清晰的认知和布局。“广东以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5个未来产业集群为主轴,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涂高坤在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说,广东将抢抓新风口,推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成规模、上层次,迅速释放新动能。前瞻布局,在6G、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下好先手棋、构筑新优势。
看现状
广东制造业规模实力全国领先,但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未来产业,不仅产业自身的发展还面临许多不确定性风险、有诸多技术难题需要突破,而且竞争激烈。锚定这五大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底气和信心何来?
文件中也特别提到了广东发展未来智能装备产业的优势与挑战。广东以制造业立省,未来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一是广东省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规模实力全国领先,具备未来智能装备产业培育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广东省市场经济发达,市场主体多,创新活动活跃,未来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三是依托基础雄厚的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东省未来智能装备跨行业合作与融合具有领先优势。
而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市场竞争激烈,需要找准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突破以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和供应链安全;二是外部发展环境严峻,未来智能装备领域的国际贸易、技术合作、人才交流将面临更多困难;三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区域竞相布局发展未来产业。
由此可以看出,这五大未来产业方向于广东而言既是前沿创新领域,又有着深厚的相关产业发展历史和基础。一方面,相关产业发展积累的技术、人才、资金、企业等,将成为发展未来产业宝贵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瓶颈、困难和挑战,也能够为前沿技术创新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从而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发展。
看行动
强化基础迎突破,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经济生态体系
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对标国际最优最先进,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五大未来行动计划纷纷进行了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布局。
未来电子信息产业提出选准“六项”重点任务,实施“四大”重点工程。六项重点任务包括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企业集群、构建科技创新发展大平台、发展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建立完善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生态、提升国际化合作水平。四大重点工程包括新一代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终端、虚拟现实和量子信息领域。
未来智能装备产业方面,提出了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产业创新平台、培育优质骨干企业、强化前沿装备应用、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五方面重点任务,以及人形机器人工程、空天装备工程、深海装备工程、深地装备工程等重点工程。
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发现,广东对五大未来产业政策安排重点任务的背后逻辑,与多位专家学者对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观察相契合。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评估与战略规划研究咨询中心主任王宏伟认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并通过创新要素集聚、形成产品原型、不断丰富拓展应用场景,逐渐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因此,要加强战略引领,推进重大科技协同攻关。提早部署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及其经济社会价值预测研究,预判未来前沿技术的需求和发展方向。要巩固发展根基,多元投入和多主体培育齐头并进,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基础研究领域。同时,要强化场景驱动,加快推进未来产业生态建设。并做好战略谋划,培养引进留住未来产业发展亟须的高水平人才。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认为,与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未来产业有3个明显特征。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不是渐进式微创新,而是前瞻性、颠覆性重大创新,例如未来信息产业中的通用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未来健康产业中的基因工程、未来材料产业中的超导材料等技术创新;未来产业生产要素配置不是传统要素线性叠加,而是现代要素相互融合和配置效率指数级提升,例如量子计算机能让计算能力实现成千上万倍增加;未来产业边界不是界限清晰,而是呈现出不同产业跨界融合和智能化、绿色化等发展特征,如智能制造、生物材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
在赵刚看来,发展未来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前瞻性战略布局。今天对未来产业20%的投入和布局,将为以后带来80%的收益,从而建立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效创新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陈志认为,未来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复杂的、综合的,甚至会带来技术—经济—社会的整体性、系统性转变。因此,对未来产业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政策布局十分必要。关键在于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的预见、聚焦与持续支持,加强未来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完善未来产业发展生态以及加强新技术经济范式的敏捷治理体系建设。
文/王文妍 彭乐怡 刘常源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