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研究生住宿,传统心态不妨归零
海明评说
2024-03-03
+ 关注

2024年全国两会即将开幕。每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关教育的话题总能引起广泛的关注。

年初以来,就有机构在网上征集“你最关心的教育问题”。结果表明,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服务、科学教育、儿童阅读、产教深度融合等问题榜上有名。众多建言献策留言的网友中,大多数是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工作者。相对而言,有关高等教育话题的留言比较少见。

近日,有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宿舍的话题引发网友热议。2月26日,2024年全国考研初试成绩公布。考研初试成绩分数高的学生,在不特别忧虑录取的问题后,报考名校的部分考生开始操心起读研住宿的问题。

2014年起,北京师范大学不为部分专业硕生提供宿舍,2020年起,范围扩大至该校北京校区的全体专硕生。此后,更多学校不再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提供校内宿舍,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

算起来,距离最早推出不向专硕研究生提供校内宿舍,已有十个年头。应该说,校内宿舍紧张并非哪一所高校的问题。从新闻中列出的高校名单看,研究生宿舍短缺呈不断加剧之势。如果研究生招生规模继续稳中有升,不向专硕研究生提供宿舍的高校数量很可能继续增加。一些具有地理优势的知名高校,甚至不排除把不提供住宿的群体扩展至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到大学读书,学校解决住宿,这样的住宿制度似乎已成为一项传统。传统塑造思维,向在校研究生提供住宿,似乎已成为一种天然的义务,在校研究生享受校内住宿服务,似乎已成为一种理所应当的权利。在这种权利义务关系框架下,高校扮演着研究生的“全天候监护人”角色,习惯了被优待的研究生对学校也形成了某种依赖感。

然而,当高校难以或无法承受为全体研究生提供住宿服务时,最受“刺激”的未必是那些宁肯克服困难也要深造的研究生学子及其家长,而是一些在舆论场围观的网友——

有网友态度比较佛系:“人塞满了就少招或者不招呗,想多招人又提供不了配套的服务。”

现阶段,研究生住宿难仅限于某些大城市的重点高校,波及的群体也仅涉及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这样的问题在个别学校出现,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由此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有讨论的必要:学校是否有法定的义务向研究生提供住宿服务?

据介绍,国外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住宿基本上是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学校不提供这方面的服务。这样的做法由来已久,也就形成了另一种传统,申请读研的学生在递交申请书时,就没有校内住宿的心理预期。当他们如愿以偿就读研究生,对学校不安排宿舍的做法,心态自然会平衡许多。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并长期走的是精英路线,在校研究生享受的住宿待遇自然高出国际平均水平。随着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特别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发展进入快车道,教室紧张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研究生宿舍占地面积大、投入资金多,要满足所有研究生的住宿需求,房源方面难免捉襟见肘。

攻读专业硕士的研究生希望住宿地和教室距离最短化,这样的要求无可厚非。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越发展,在读研率提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某些资源紧张。面对宿舍资源紧张,相信高校会竭尽全力缓解这方面的难题。

对于即将攻读研究生学位的考生来说,住宿方面的诉求也需要适当调整。换句话说,需要改变传统观念,不妨心态归零。

面对校内宿舍紧张的现实,研究生的心态归零,要求这个群体重新认识自己和学校的关系,改变“我来读研学校就该给我安排宿舍”的心态。

这是对研究生和学校的关系的重新认识。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能力满足每个学生的住宿诉求,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定位,让宿舍资源短缺的高校先从豁免这个群体的住宿待遇开始,实属无奈。就读者需要权衡选择读研与自己解决住宿之间的利弊,何去何从,选择权在自己手中。

研究生的心态归零,就是把读研就要天然享受某些方面的优惠待遇的心态归零,把自己看作一个知识的消费者,消费知识是为了可以更好地生产知识、造福社会、成就自己。

当这样的心态摆正了,对舆论场的争论心存谢意,对学校的住宿制度表达理解。心态的自我和解,何尝不是自我的道德升华呢。

文/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供图/视觉中国

相关阅读
北理工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发布,报名时间在这几天
北京理工大学 2024-10-10
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发布,免试推荐生这样申请
清华大学 2024-10-10
又有多所高校官宣!确定延长研究生学制
人民网-教育频道 2024-08-03
延长研究生学制!多所高校官宣
人民日报 2024-07-29
延长研究生学制应基于人才培养定位充分论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9
延长研究生学制应基于人才培养定位充分论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9
争论研究生住宿,传统心态不妨归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3
官方明确:学生宿舍缺口大的高校,原则上不得新增招生指标
澎湃新闻 2024-01-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