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甥正月理发舅舅去世成被告”登上热搜。这也引发了不少网友讨论:“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是怎么来的?正月能不能理发?专家认为,“正月剃头死舅舅”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其来源很可能是以讹传讹导致的。而且,对传统习俗中的优秀部分,要予以传承;对明显属于糟粕的部分,要坚决予以摒弃。
据报道,某地一外甥正月初二去理发,当晚舅舅遭遇车祸去世。舅妈认为外甥明知“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仍去理发,于是控告外甥故意杀人,索赔100万元。当地法院经过审理认为,车祸原因是酒驾导致意外,与外甥正月理发无关,民间习俗不能上升到道德层面绑架人。最终,法院依法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消息一出,众多网友纷纷表示“这个舅妈是无理指控”“荒唐可笑”,更有网友认为“这个案例给奇葩民俗上了一课”。
源于农耕时代的传统习俗,是老祖宗创立并流传下来的行事方式。这些传统习俗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写春联、贴门神、包饺子、舞狮子等,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传递着春节的温情与喜庆,但也可能包含一些迷信或落后的观念,比如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除夕、大年初一不能洗澡和扫地、女人不能上桌吃饭等奇葩习俗,已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而这些看来不可理喻的传统习俗,在某些地方却被人们奉若神明,心存芥蒂、不可违背。
以“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为例,专家告诉我们,这种民间禁忌是民俗文化的误传,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有一种观点是,清军入关后,清政府颁布了“剃发”诏书,强令所有国民必须剃发留辫,部分人尤其是汉民把遵从传统习惯和怀念明朝的情感结合起来,约定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头,并将这个行动定名为“思旧”。随着时间的流逝,口耳相传,以讹传讹,“思旧”的谐音附会成“死舅”,于是演变成“正月剃头死舅舅”的禁忌。
在人人讲平等、讲法治、讲科学的今天,“正月剃头死舅舅”等奇葩民俗影响所及,不仅束缚着人们的思念观念和行为方式,更会莫名给他人的生活添堵。像“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除夕”,无疑割裂了父母与女儿的亲情,说是陋俗、恶俗也不为过;“女人不能上桌吃饭”,更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容易引发当事人的抵触与愤懑;“寡妇年不宜结婚”的说法,也让许多人心存芥蒂,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而且与现代价值观念背道而驰。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历经代代传承而生生不息。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仔细分辨其中的科学与不科学、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对于传统习俗中有益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优秀部分,要继续传承和发扬;对于那些带有迷信色彩、明显属于糟粕的部分,要坚决予以抵制和摒弃。尤其是生长在信息化时代的年轻人,实在不必对类似“正月剃头死舅舅”的禁忌太当回事,也别再信再传了。
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公众正确看待传统习俗。比如利用节庆等时机,及时普及科学常识,讲清“正月剃头死舅舅”“寡妇年不宜结婚”等说法的来源,消除公众的疑虑;利用典型案例,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增强人们的法治素养,引导人们摒弃奇葩民俗。同时,社会各方也需要加强心理教育,帮助人们确立健康、向善、向上的理念。
文/付彪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