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交汇处广阔的水面与不远处颇具曲线美的千荷泻露大桥交相辉映
从了无生机、臭气熏天的排洪河道,到水下有“森林”、河流会“呼吸”的生态水景观,2022年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北运河正成为一条流动的文化符号。
在通州区大光楼附近的五河交汇处,广阔水面豁然开朗。脚下流动的正是千年历史的北运河,干净的水面上不时有水鸟在水面上跳跃滑行。仔细看,就会发现芦苇种植在一个个沉箱内,挂在护坡之上。“我们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北运河管理处水环境科科长王子龙介绍说,作为九河末梢,北运河承载着北京城区90%、城市副中心85%的防洪排涝重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运河水质仅为劣Ⅴ类,了无生机。“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有效改善了北运河水域生态环境。”
王子龙介绍,首先在北运河五河交汇处、温榆河、北运河及镜河广泛种植芦苇、鸢尾、黄菖蒲等挺水植物;用生态手段试点改造硬质护砌,逐步向生态护坡发展;投放滤藻型鱼苗,通过滤食控制蓝藻等有害藻类的过度繁殖,促进水质向好。同时,有序推进闸门轮调、生态补水、循环穿流等生态调度手段的常态化应用,逐步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合理利用雨洪尾水,统筹调配水资源,提升水体感观恢复速度。此外,生态体系建设及生态维护管理也在全面推行,上游的温榆河湿地、中游的宋庄及东南郊湿地、下游的大大小小10余处滩地公园景群及多处净水减污增氧设施,再加上水网小流量常年补给、水生态系统重构、细水急流等措施,构建了基本完备的水体自净体系。如今,北运河水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年均水质类别由2007年劣Ⅴ3类水体提升到如今的Ⅳ类。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数由2012年的68.21的不健康水体,提升至2022年的86.62健康水体。水鸟由只有白鹭等少数种类到目前200余种,包括“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大鸨等国家保护动物,北运河由排污河道变成了生态河道。
水质变好,北运河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符号。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2019年10月,北运河通州城市段的11.4公里实现旅游通航;2021年6月,甘棠船闸、榆林庄船闸建成,北京境内40公里河道全面通航;2022年6月,杨洼船闸建成,实现了京冀航道互联互通。
北运河的蜕变过程中,跨界联合治水的力量不可或缺。2017年北京启动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时,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也同步启动了北运河(香河段)综合治理工程,双方对河道的疏浚、拓宽、筑堤、景观等标准都进行了统一。而自从京冀通航之后,双方的协同更加密切,洪水调度和水资源保障都得以统筹。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畅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