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郊多个乡村,“村晚”正上演
解放日报 2024-02-05 08:34

2月3日,正值南方小年,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内锣鼓喧天,身着红装的舞龙舞狮队拉开“村晚”的帷幕。随着塔楼“城门大开”,村民们踏着红地毯走向“百姓舞台”广场,头顶上空摇曳着近百只大红灯笼与两千余盏红色风车,热闹喜庆。

同天,在金汇镇新强村,一曲腰鼓奏响,“村晚”开场,村民们轮番上阵表演歌舞戏曲,台下游园会上,年轻人公益设摊,用传统游戏与美食为老人还原记忆中的年味。

前些日子,“2024海上和美乡村村晚”在金山区廊下镇生态园盛大展开,把上海各区乡村特色搬上舞台;闵行区华漕镇严家湾的“村晚”现场,外籍友人还现场舞起中国龙;闵行区马桥镇彭渡村、金星村,崇明区港西镇北双村,青浦区金泽镇西岑社区等地“家门口的村晚”同样备受瞩目。

新春将至,沪郊多个乡村热热闹闹的“村晚”正在上演。“村晚”并不都是放在晚上举办,考虑到村民的需求和便利,很多放在白天举办,文艺表演与赶集联动。村民们既是导演也是演员,是组织者也是后勤亲友团,大伙儿用一场场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化盛宴迎接新年,在欢歌笑语中展示乡村新面貌。

村民上“村晚”

2月3日下午,杨王村的“百姓舞台”上,歌舞戏曲、山歌民谣、相声小品、街舞走秀轮番上演,尽管飘着阵阵小雨,台下观众热情不减。“上午舞龙舞狮,下午有表演看,这么大阵仗,热闹得跟电视里的‘春晚’没啥两样!”“台上跳舞的是我邻居,跳得真好!”观众席间,70岁的杨王村村民钟连秀与姐妹们连连拍手。

据南桥镇文体中心主任刘俞介绍,本次“村晚”的节目基本都由杨王村及南桥镇其他村居的素人文艺团队出演,通过前期开办“艺术民星”和“我要上村晚”选拔赛,从全镇80个村居文艺团队和素人“民星”中精挑细选了12个节目参与本次村晚。

在金汇镇新强村,“村晚”的舞台没有这么大。不足15平方米的戏台上,老少村民们衣着鲜艳喜庆,情绪饱满热情,或奏扬琴,或展示广场舞,或唱快板相声。新强村党总支书记何晓丹说,60余位村民带来10多个精彩节目,组成了这次文艺演出,节目或许没有那么精致,透着浓浓的“村”味,但都是村民们准备良久的“看家本领”。

这几天,嘉定区华亭镇“暖夕阳心声戏曲班”的成员们正紧锣密鼓地调试乐器、排练、走台,做着演出前的准备工作。明天,他们将登上双塘村“村晚”的舞台。戏曲班负责人吴建芬说,如今打开电视能收看各式各样的文艺晚会,场面宏大、明星荟萃,但其中不少是年轻人喜欢的潮流内容,上了年纪的村民不一定爱看,“我们郊区老百姓最熟悉的还是从小听到老的传统曲艺,台上演出、台下跟着哼唱”。

吴建芬从事社区工作几十年,退休后仍与村民保持密切交流,她发现大家对乡村面貌的变化、生活条件的改善有着不少共同感受,便组织戏曲班成员搜集素材撰写唱词,结合乐队吹拉弹唱的特长编排出10个“村晚”曲目。“我们草根团队表演的节目和专业人士肯定不能比,但每次演出后听到老百姓热情鼓掌,关照吾伲‘下次还要再来’,大家都很受鼓舞。”

在闵行区华漕镇赵家村举办的严家湾“村晚”,还吸引到了外籍友人登台表演,来自上海英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浦西校区)的孩子们换上中国民俗服装,在台上舞起一条金色的“中国龙”。上海英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浦西校区)校长Andrew Lancaser表示,这场“村晚”不仅丰富了社区活动,增加归属感,上台表演也能让孩子们有机会展示才华,在庆祝春节中感受中国文化。

留住乡情乡愁

记者注意到,不少乡村其实打造了一个“大村晚”的概念,即融新春集市、特色“村晚”文艺汇演、文旅体验于一体。

比如,南桥镇杨王村“村晚”还包括展销、集市和非遗体验等活动,集合了围炉煮茶、传统点心、糖画面人、年味小吃、非遗教室、儿时游戏、社团风采等30多个摊位,给村民带来吃喝玩乐“一站式”体验。华漕镇严家湾“村晚”,同样也有开展剪纸、香囊、年宵花、套版葫芦等活动的非遗体验区和写春联、拓印等体验的“年俗年味”和“民俗游戏”区。

34岁的胡弯弯是居住在杨王村的新上海人,在其老家湖北,赶集是最能代表“过年”的活动,如织的人潮与琳琅满目的商品,烘托满满年味。“村晚活动丰富,人潮鼎沸,有种在家乡赶集的体验。”

新强村“村晚”演出结束后,设置有新春游园会及美食会,主题颇有巧思——让年轻人复刻老年人记忆中的年味。其中,游园会包括写对联、剪窗花、投壶、滚铁环、套锦鲤、踢毽子等;美食会则提供米花糖、汤圆、糖画等传统乡村美食。另外还营造富有过年氛围的场景,为老人们免费拍摄照片并现场冲印。负责游园项目的志愿者均为来自村里的年轻人,老人只需通过参与游园活动积攒点数,即可在美食区免费兑换,近20名年轻村民报名了本次“村晚”游园会的志愿者,260余位老人参与活动。

活动项目看似“老土”,但现场,不少白发老人玩得不亦乐乎,跟小朋友们竞赛着滚铁环、踢毽子。“上一次玩这些游戏还是在我小时候,今天真的找回了儿时的记忆。”68岁的村民许永桂说。

同样,离乡的年轻人也借此契机与家乡重新找回情感上的链接。29岁的沈婕是制作米花糖的摊主,她说,自己早些年因拆迁搬离了新强村,如今在“村晚”活动上与曾经熟悉的老村民重逢,跟他们拉拉家常,很亲切。

本次参与新强村“村晚”的村民,近八成都因拆迁或集中居住“上楼”而搬离乡村,得知要举办“村晚”,不少人都冒雨赶来。“我们希望通过举办各类暖心的活动,让搬离乡村的村民都常回家看看,留住对乡村的归属感。”何晓丹说。

拓展文旅内涵

“村晚”让新老村民乐乐呵呵过大年,也让更多城里人因此走进乡村,为展示乡村新图景提供窗口。

作为闵行富有特色的国际社区,华漕镇汇集了来自近80个国家、9600余名外籍人士。严家湾“村晚”现场,外籍友人詹姆斯感叹,很多有关中国的电影里都有舞龙舞狮的画面,在中国的乡村看到现场表演,感觉更地道。“希望‘村晚’的大聚会让外国友人、新时代建设者和我们本地村民能像家人般互动交流,在文化交融中感到快乐。”赵家村党总支书记朱锋说。

同时,以“村晚”撬动“艺术+文旅”的乡村共富新模式,也是沪郊很多乡村的共识。华漕镇赵家村作为闵行区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有王圻故里·苏州河第一村展陈馆、前湾角森林营地、呦呦森林、苏州河生态廊道、北港花园田园农场、小院日记等文旅景点,还曾被评选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在今年村晚的策划过程中,主办方积极发掘周边文旅资源,结合村里的民宿及森林营地推出文旅配套活动,让意犹未尽的市民游客在“村晚”落幕后持续享受闵行乡村游的乐趣。南桥镇也在杨王村“村晚”现场发布乡村打卡路线,展示辖域内的11个乡村文旅地标。

为办好这场“村晚”,南桥镇杨王村筹备了整整一年。在杨王村党委书记何冰看来,“村晚”不只是做一场歌舞升平的联欢会,更是一个需要用心运营的新乡村文化品牌。过去一年,杨王村打造了“阿瓦杨(谐音our young)”乡村文化品牌,在中秋、国庆等节庆期间先后举办乡村游园集市、文艺展演、乡村烧烤音乐美食节等活动,共计吸引近4万人次的客流。通过运营各类乡村文旅活动,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可观营收,也为承办“村晚”积攒资源经验。在“村晚”现场,不少集市摊主也都开启“线下展销,线上带货”模式,借着“村晚”流量,在直播间里将奉贤本土的特色产品推向更广阔市场。

文/沈思怡 吴越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春节期间一曲而红的王宪芳,竟然来自“村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6
青年返乡在“村晚”中找寻新“启”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9
长三角“村晚”热闹开场
解放日报 2024-02-07
“村晚”开场!中国乡村文化IP释放新活力
新华社 2024-02-05
经济日报刊文:从“村晚”的乐子中探索出乡村振兴的路子
经济日报 2024-02-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