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媒体关注中国从海水中提取“核燃料”研究
环球时报 2023-12-16 14:00

据奥地利《Futurezone》杂志14日报道,中国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从海水中提取铀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可以帮助加速向无碳能源的过渡。

据美国化学学会网站14日报道,中国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该学会化学综合领域的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发文称,他们现在已经开发出一种用于电化学提取的材料,这种材料可以比现有的方法更有效地从海水中吸收难以获得的铀离子。

美国化学学会网站的文章,东北师大研究团队开始使用由碳纤维编织的柔性布,此后他们用特殊涂层处理这些柔性布,这种涂层材料让该团队测试的铀提取材料效率更高。此外,使用电化学捕获铀离子的速度是简单地让它们自然积聚在柔性布上的三倍左右。报道称,中国科学家团队表示,他们能够在24天内利用每克提取材料提取出12.6毫克含铀物质。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从海水中捕获铀的有效方法,这可能使海洋成为核燃料的新供应商。

为什么中方科研人员要研究从海水中提取铀作为核燃料呢?核工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铀资源在核燃料循环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根据公开报道,我国陆地铀资源潜在资源量较大但探明量不大,而且铀矿资源开采呈规模小、品位低、较分散特点,目前天然铀对外依存度较高,多渠道保障铀资源供应是现实诉求。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对于核电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核电装机容量的增加,对于天然铀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因此探寻开发非常规铀资源,推动陆地和海洋铀资源并进开发,成为核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奥媒称,在中方科研团队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估计全球海水中约有45 亿吨铀资源,这几乎是陆地上铀资源的1000倍。海中铀资源虽然丰富,但是浓度却很低,而且海水含有多种高浓度其他杂质,从中提取铀化合物,实现海水铀资源开采,难度很高。

上世纪50年代,英德先后研制并发现关键吸附剂材料;上世纪60年代,我国从海水中成功提取出30克铀;上世纪80至90年代,日本研发吸附装置,开展规模性海洋试验并从海水中获得1公斤铀产品(黄饼)。经过几十年发展,海水提铀材料研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提铀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挑战。

编辑/周超

相关阅读
边疆考古成果“上新” 唤醒历史尘封记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1-20
超强吸附 还能生物降解 这块变废为宝的海绵不一般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2-08
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材料 可去除水中99.8%微塑料
新华社 2024-12-03
提升海水综合利用效能
经济日报 2024-10-03
从一次性到重复使用 新型海水电池有了超长循环寿命
科技日报 2024-09-24
测年技术:重建10万年间水稻从野生到驯化演化史
科技日报 2024-08-29
研究人员将杜仲胶提取纯度提高到99.0%以上 我国橡胶资源短缺难题有望解决
科技日报 2023-12-26
法国核燃料巨头在尼日尔铀加工厂停产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9-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