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南充的唐女士发布视频称,离职后一口气退600多个工作群。该视频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唐女士介绍,自己从事商场地产设计工作,每个商场有数百个店铺,需逐个审核店铺设计图纸,因此累积了600多个群,每天要随时回复信息,神经一直紧绷着,离职后花3个半小时退完所有群,轻松了很多,也直观地体会到职场的不易。
这一话题在网上迅速引发共鸣和热议。不少网友表示感同身受,自己也有很多很多工作群。部分网友表示震惊,“我的好友都没有那么多”。还有网友调侃称,这哪是离职,分明是赎身……在网络社交时代,很多“打工人”都被一种有形或无形的纽带所“捆绑”,比如下班后不得不“微信加班”、转发朋友圈系硬性任务、须下载相关APP以及关注相关公众号,等等。
而上述唐女士累计加入600多个工作群,恐怕刷新了“打工人”网上工作负担重的另一记录。一个“打工人”加入这么多工作群,不仅意味着8小时之内既要忙群里的工作也要忙群外的工作,而且8小时之外的时间很可能被“群工作”所占据。固然这与唐女士个人的工作性质、特点有关,属于职场的极端案例,但也充分反映出“打工人”“工作群负担”不是一般的重。
虽然说在网络社交时代,各种工作群提供了信息共享、沟通交流的新渠道,让“打工人”工作更方便,但加入的工作群过多,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因为要花费时间、精力回复各种群信息,甚至要牺牲节假日周末的休息时间。而要想卸下这种繁重的工作负担,要么就得像唐女士一样选择离职,进而退出各种工作群;要么以劳动合同等方式,对“工作群”等负担适当约束。
现有的劳动法律、劳动合同主要适用于传统的劳动关系。而在网络社交时代呈现的新型劳动关系,目前还缺少有效规范,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用人单位就通过“强权”让“打工人”接受“微信加班”;同时,不少“打工人”也有意识或无意识被网上工作所裹挟,成为一种新负担。部分“打工人”在离职等特殊时候,才发现自己早已背负沉重的网上工作负担。
针对“微信加班”“工作群负担”等新现象,作为“打工人”要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边界,即合理的网上工作应该尽职尽责完成,但对于下班后的“微信加班”或者超出正常数量的“工作群负担”,该拒绝时要拒绝,否则就给某些用人单位、客户等养成坏习惯,会无节制地增加网上工作负担。这很容易压垮“打工人”——面临繁重的网上工作,从身体到精神都得承压。
用人单位也要主动减轻员工网上工作负担,以便为员工提供规范、舒心的工作环境。否则,用人单位一旦构成侵权,不但面临员工索赔,而且不利于吸引人才,不利于打造有凝聚力的团队。此前,部分地方法院认定员工因长时间在下班后,用社交媒体处理工作事务,判决公司向其支付加班费。这向用人单位发出警示:网上加班并非法外事项,用人单位侵权将付出代价。
“工作群负担”“微信加班”等现象日益增多,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关方面也要考虑从完善劳动法律、劳动合同层面进行规范。如果有清晰的法条或约定,来划清网上工作的边界,不仅有利于维护“打工人”的合法权益,也能推动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文/冯海宁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