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习近平主席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希望各方充分利用“良渚论坛”平台,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交流借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位于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以附近的良渚镇得名。活跃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间的良渚文化,被认为是东亚地区最早迈入早期国家形态的区域文明。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世界广泛公认。2023年10月18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将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
中国提出举办“良渚论坛”,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与努力,昭示着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正进入“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首届“良渚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于感悟古老文明魅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与交流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主席致首届“良渚论坛”的贺信,深刻阐明了良渚文化的独特价值,揭示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鲜明特质,为深化文明对话、加强文明交流借鉴提供了重要指引。
文明如水,泽润无声。历史发展、社会繁盛、人类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滋养和引领。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联系,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其中之一便是包容性。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历久弥新,不断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华,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正在拉大,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国际公共产品,为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正能量。首届“良渚论坛”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包括以“新时代青年汉学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青年汉学家分论坛和以“中外艺术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艺术家分论坛,致力于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共融共荣、携手前行。
在美丽之洲话文明之路,于良渚而言,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圣地的又一次“出圈”传播;于世界而言,再次说明文明虽有差异,但也有许多共同性,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才是正确之道。只有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才能更好地推动不同文明共同发展进步,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大合力。而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平等的姿态与世界对话。
“良渚论坛”在良渚举行,正是希望在这片独特的、包容的、世界的美丽之洲上,让世界看到如中华文明一般璀璨的诸多文明,让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以文会友,博采众长。正如丝绸之路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文明之路,“良渚论坛”也将为文明互鉴的未来之路打开更多想象。可以预见,“良渚论坛”建立了对话平台、连接通道后,更多交流沟通将由此不断开启、不断加深,未来之中国,必将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文/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