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青睐”一行在金牌讲解嘉宾杨远彬的带领下,深入泉州古街,从天后宫开启探访,沿着德济门遗址、顺桥遗址、水门巷、市舶司、花巷等经典路线,这趟city walk,走透了鲤城区、丰泽区那些宋元明清以来的历史文化叠层,令人深刻体会到泉州深厚的历史。
杨远彬的讲解专业、诙谐,深受读者喜爱。他告诉大家,泉州历史文化街区分为西街、涂门街、南门三大片区,是一个神仙聚集却不打架的地方。比如我们所在的妈祖庙,供奉着一位乘风破浪的姐姐。妈祖是谁?妈祖叫林末娘,出生在海边,她有好水性、会看天、懂医术,在当地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所有的妈祖庙一定建在港口旁边,因为妈祖是陪伴泉州人出海拼搏的神。妈祖哪一年出生的?960年北宋建立那年;987年,妈祖28岁那年,升仙。我有个总结,前20岁妈祖是泉州人,后8岁,妈祖是莆田人,也可以说,妈祖文化发源莆田,发祥泉州。
我们所在的天后宫,是1196年建成。在历史上经过多次修缮,1680年,施琅准备征台,朝廷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天妃宫”又改名为“天后宫”。边走边说,到了德济门遗址,这座2001年拆除出来的遗址,是泉州城门最终的记忆,见证了早期繁荣的商贸业态。沿着万寿路直走,狭长的巷子两侧,蔬菜鱼鲜、水果杂货,琳琅满目的商铺,烟火气十足。“在泉州,电动车到达不了的地方就是远方,没有电动车的生活是没有灵魂的。”边招呼大家看车,杨远彬边笑言,“泉州老城不大,但街巷交错,像我平时接孩子上下学,骑电动车去哪里都方便。这也是泉州的特点:历史很厚重,生活很真实。”
“青睐”一行穿大街走小巷,老房老屋林立,有宗教特色的,有南洋风格的,中西结合,土洋分明,样式繁多。“泉州建筑有一个显著特点,各个朝代都有叠层,杂而不乱。还有一个修复原则,就是要原材料、原工艺、原技术。1982年,泉州进入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名录,泉州市出台了《泉州古城控制性规划》措施,所有房屋高度以开元寺的东、西两塔来限高,这也是现在泉州老城天际线开阔的原因。”
向右拐,走了不久就到了顺济桥遗址,这座历史名桥在1211年建成,至今保留着宋代筏型基础和干砌条石桥墩。在历史上,许多商人和游客都会经过顺济桥,前往市场或其他地方进行贸易活动。
走进米仓巷,一下变得安静悠然。杨远彬直言,泉州把节俭做成艺术,几乎没有两座一样的墙,“大家看,废旧的旗杆石、古城砖,仔细寻找,都能在建筑中找到。”他带队沿中山路直行,“有句话形容中山路,叫做人生大卖场,从生逛到死。这里的生意五花八门,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泉州的四果汤、醋肉、牛肉汤、面线糊……好吃的很多,你的胖泉州可以负责啊。”杨远彬逐一向大家介绍路边的泉州美食。
走过水门巷,很快到了市舶司遗址,市舶司是什么?是古代管理海外贸易的官署。作为南宋至元代管理泉州港务和征收外贸税关的行政机关遗址,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处古海关遗址。1087年设立,历经宋元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与市舶库、水门水关等建筑,见证了泉州港口贸易的辉煌历程,闽南本土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交融发展的历史。“不远处的南外宗政司,是宋室南渡,迁居泉州的管理机构。一千多年前,三千多皇族为什么会到泉州?因为当时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财政充盈,物质富饶。南外宗政司续存了147年。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受到中外海商的欢迎。”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