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长安三万里》,碰瓷还是较真
扬子晚报 2023-08-18 12:36

暑期档爆款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以来,一直存在电影部分情节和史实不符的争论。前天晚上事态突然升级——洛阳市隋唐史学会不仅给电影片方发了律师函,还公开要求电影制片方、导演、编剧等发表纠错、致歉声明。此举是“碰瓷”“蹭热度”还是“较真”?大家看法不一。但这场网络大讨论后,影视作品改编历史时该如何平衡史实性与文艺性,或将引起更多思考。

4处硬伤被指伤了洛阳人感情

此次风波的事由是,16日晚,洛阳市隋唐史学会公开指出影片《长安三万里》的“四处硬伤”,即电影中的情节明显与历史严重不符的地方,比如“李白与杜甫第一次相逢在洛阳,并非影片中描写的长安”“杜甫早年生活在洛阳,并非影片中描写的长安”“‘一日三绝’发生在洛阳天宫寺,并非影片中描写的扬州”“救下了郭子仪的是李白,并非影片中描写的高适”。

17日,学会会长接受采访时指出,此举不为蹭热度,也没经济诉求,“电影可以改编,但基本的历史史实绝对不能随意篡改。虚构可以,但只能是具体的细节进行虚构和加工。明确的地点、人物、事件是不能变的。”

其实,从网友反馈来看,《长安三万里》早就“伤害了洛阳人民感情”。此前该片到洛阳路演,就有观众在影院举牌抗议。洛阳市隋唐史学会此番下场发律师函,多少有些代表洛阳民意的意味。

其声明指出,因史实不符,在网络上引起骂战,特别是洛阳与西安网友之间的骂战愈演愈烈。

争议焦点:“戏说”界线在哪

如今,洛阳市隋唐史学会的律师函和声明一出,很多网友赞成学会指出的这几处“硬伤”,“都有历史资料可考,在学术层面并没有太大争议。史实不该有出入。不管是出于艺术创造还是别的原因,历史都不应该被模糊、嫁接。”

也有网友逐一反驳,“电影里没有李、杜第一次相逢,李、杜在长安连对话都没有。杜甫的成长主要在洛阳,但很多学者认为他早年也去过长安。”

更多网友表示,“别跟一个动画片较真”,“电影不是纪录片,二次创作就会存在改编情节,只要不是恶意篡改,何必上纲上线”,“这是商业电影,是艺术加工,是虚构作品,不是史学典籍历史专著”。

其实说到底,争议的重点就在于,电影作为文艺作品,对于历史题材的改编,其平衡点或者“戏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不少网友甚至历史学者认为,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这不是历史纪录片,正史与影视作品本就有区别,不能严苛要求影视作品符合历史事实。

有影视创作者表示,涉及历史题材的作品,业内有一个认知度比较高的标准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文离史则无稽,史离文则无趣”,应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合理改编。甚至还有网友搬出了《甄嬛传》,比如《甄嬛传》,其原著小说架空的故事背景被改编为清代雍正年间,雍正、年羹尧等角色都借用历史原型,但后妃合谋弑君的结局,简直超出了艺术允许的合理想象。

多说1句

如此热议,这部电影就“成了”

可以肯定的是,影视作品肯定不能当做文献论据,满足当下的市场是其重要要素之一。不少人看完《长安三万里》就会发现,影片并非李白、杜甫和高适的传记正剧,其中的“长安”是一种意象,代表着理想,“三万里”则是现实和理想的距离,诗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坚持和抉择,对当下的人们有非常多的启发。

截至17日晚19点,电影片方和主创尚未做出回应。不过,一部影视作品面世后引发社会普遍热议,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大家对历史文化的认知,继而产生对史实的探究,而这也是《长安三万里》这部作品的初衷,探寻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时代价值,让更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影片中的那些诗人产生兴趣。

文/孔小平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长安三万里》陷争议旋涡,洛阳市隋唐史学会已发律师函
扬子晚报 2023-08-17
票房突破16亿,电影《长安三万里》带来哪些创作启迪?
新华社 2023-08-11
“长安”靠什么长红
经济日报 2023-07-29
《长安三万里》出圈!“诗和远方”足以打动人心
北京晚报 2023-07-23
《长安三万里》带火西安暑期游:景区一票难求,地铁站外大排长队
澎湃新闻 2023-07-23
《长安三万里》曝“一生情谊”特别视频 高适李白诠释何为“知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1
《长安三万里》曝《白蛇:浮生》贴片,“新传说”第三部揭开面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9
《长安三万里》,是不是暑期档黑马?
中国新闻网 2023-07-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