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奥迪有意采购中国车企的电动汽车技术“的消息传出,人们一直在等待第二只靴子的落地。结果,靴子是落地了,但不只是第二只,还有第三只、第四只……
敢情,楼上那位并不准备脱靴子躺平,而是要下场练一手,而且还是组合拳那种。
7月26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入股小鹏汽车,近来大众调整在华新能源战略的一系列组合拳也迎来了高潮。人们不由得惊叹:大众变了。
那么问题来了:要让这样一家严肃到古板、严谨到固执的德国企业转变起来,需要多久?
答案是:如果从7月6日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释放转变的信号开始算起,正好是——
21天
大众的这一轮组合拳,时间线可以追溯到本月初。
7月6日,在“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致辞时,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表示,大众将推动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逐步将燃油车型向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转变,成为该细分市场强大的参与者。如果说大众新能源汽车战略的“风向”要变,那么贝瑞德这一席话,无疑就是那支“风向标“。因为紧接着人们就看到了大众汽车集团不断在新能源战略上采取新动作。
7月15日,大众与一汽签署备忘录,明确一汽-大众将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加快转型。大众在此间还再度明确:“作为集团电动化转型的重要部分,燃油车型正在逐步向混动方向发展”。当天适逢一汽集团成立70周年,这份备忘录也被视为大众带给一汽的一份“礼物“。
7月20日,上汽集团方面正式就此前奥迪购买上汽电动平台的传闻予以回应,称上汽和奥迪达成共识,双方将通过合作加快电动车开发。稍后,奥迪中国方面也对北青汽车表示,奥迪和上汽达成共识,双方将通过合作项目加速电动车型的开发。
7月21日,有媒体爆料,上汽大众员工获赠免费自助餐,“庆祝公司获批自行研发PHEV车型“。
7月26日,大众汽车集团正式宣布入股小鹏汽车,奥迪也同步与上汽集团签署备忘录,将之前的电动汽车平台合作事项予以官宣。
算下来,距离贝瑞德放出那支“风向标“,整整21天。
大众变了
这21天发生了什么?一连串的事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大众变了。
大众汽车集团在华的电动化转型路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尽管大众方面在以上的多个场合都继续强调电动化转型的终极目标,但很显然,条条大路通北京,而大众打算换一下。
这不是简单的调整。从市场到技术,大众对中国市场、中国车企以及自身在中国汽车行业中的位置都有了新的认识。
从市场角度来看,混合动力车型的重要性第一次被大众汽车集团和两大合作伙伴共同确认。尤其是上汽大众,一份自助餐虽然不贵,但喜悦之情跃然“盘中“。
毕竟,混合动力车型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份额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提升。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6月,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累计零售销量达到99.5万辆,同比增长超过97.9%,远高于纯电动车型的19.8%。
相比之下,上半年大众汽车集团只是基本维持了与去年同期相当的水平。无论是出于对中国市场销量的审视,还是践行“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大众汽车集团如今都不得不改变之前看空这一细分市场的态度。
更重磅的消息当然会最后放出。作为整套组合拳的高潮,大众宣布,将以7亿美元入股小鹏汽车,获得小鹏汽车4.99%的股份和一个董事会观察员席位。
且不说双方的具体合作内容,光是这家德国老牌车企与中国新势力车企一同出镜,便自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同步官宣的奥迪与上汽的电动汽车项目几乎失掉了存在感。
大众汽车集团表示,两项合作都将致力于联合开发专属中国市场的电动智能网联汽车。具体而言,与小鹏合作的是两款专属于中国市场的中型纯电动汽车,将用于补充基于MEB平台的产品组合,并计划于2026年投放市场;与上汽合作的是一款全新的电动车型,进入此前在中国尚未覆盖的细分市场,主打特色除了奥迪一贯的高端之外,还是那个“智能网联“。
显然,大众对中国车企在智能网联领域的本土化竞争优势已经深有体会。再加上自己的软件公司CARIAD仍在深入调整的过程中,短期内难有所成,选择“打不过就加入“的策略,也体现了这家老牌大企业驾轻就熟的营商之道。
21天背后的81天以及360天
其实,21天的蜕变只是人们看到的表象,要让大众汽车集团这样的企业对自己的核心战略进行如此深入的转变,不但需要更多时间,也需要大众内部更深层次的调整。
日历再向前翻,81天前的5月9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对旗下软件业务公司CARIAD“组织架构及人事方面进行调整”。
以上出自官方文件,而更流行的说法是:“在参加了上海车展后,大众的老板炒了CARIAD管理层。”
坊间流言,权做一笑。但不争的事实是,CARIAD的表现并未能符合大众高层的预期,甚至影响了包括奥迪、保时捷在内的多个品牌新车的上市计划。在中国市场,软件上的短板更是大众一直的痛。哪怕是大众的ID.系列纯电动车型在性能标定、底盘调校、NVH 水平以及驾驶质感上都有不错的表现,但仍然无法拉平本土车企在“智能网联“上的优势。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CARIAD总部被”清洗“对大众在华业务来说并不是坏事:因为至少大众高层已经认识到自己在软件领域的短板到底有多短。
其实,在“清洗”CARIAD之前,大众就已经开始在“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框架下增强本土研发实力。
上海车展期间,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将投资约10亿欧元,成立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与采购,并尤为关注将中国本土先进的技术引入产品开发。
新公司的设立相当于为大众在中国搭起了一个与本土技术合作的平台。例如这次大众与小鹏的合作中,新车型的研发便是由大众科技负责。
大众对中国本土研发实力的重视在更早的时候就有端倪。
日历继续前翻,360天前的2022年8月1日,贝瑞德加入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并负责中国业务。在当时的就任致辞中,贝瑞德表示:“很明显,中国区正被赋予更多的决策权和自主权,我们的服务、技术和产品将更快在本土市场满足中国客户的特定需求。”
这种自主权,是贝瑞德争取而来,还是大众高层的主动馈赠,外人不得而知,但显然,在贝瑞德就任360天后,大众中国的自主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入股本土新势力车企、联合本土企业开发智能网联技术、在现有平台车型之外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发新的电动汽车产品等等,这些举措都是大众汽车集团前所未有的尝试,背后的动力则是大众中国领导层、乃至大众汽车集团更高层对中国市场现状以及大众汽车集团在华发展的重新审视。
最后,不妨通过大众汽车集团在通稿中的一句话来凝练这次的大众之变:”全面参与到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中。“
关键词:参与。这里没有“引领“、这里也没有”创造“。大众已经清醒的认识到,在电动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优势并不全在自己一方。对中国市场、中国同行的这一认识转变,才是这300多天来发生的、对大众汽车集团以及对中国汽车行业来说意义最为深远的变化。
文/杨铮
编辑/杨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