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中国一汽迎来成立70周年庆典。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同路人,一汽的70周年,同样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70周年,因此,这次庆典得到了高层高规格的支持。
而在盛大庆典的同时,一汽也对未来企业发展战略、品牌定位与策略有了新的表述。在乘用车领域,红旗不倒,奔腾向前,将成为一汽自主品牌新的主题。红旗、奔腾两大自主品牌也将迎来各自新的发展方向。
与中国汽车工业“同年同月同日生”
为一汽庆生,实际上也是为中国汽车工业70周年庆生。因此,这次庆祝活动也得到了行业高层最高规格的支持。
回顾70年历程,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寄语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提出了坚持自主创新、加速产业转型、促进开放融合三点感悟。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指出,2009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4年排名全球首位,稳居第一汽车大国地位。2015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居于全球首位,保有量超过全球一半。自主品牌发展壮大,汽车产业竞争力循序提升,汽车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表示,如今我国汽车工业建立了结构完整、有机协同的产业体系,持续提升产品质量、性能,有效满足了14亿人民日常出行和社会物流、运输等使用需求。汽车相关产业税收占全国税收比、汽车消费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稳定在10%左右。
中国一汽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邱现东在大会上表示,中国一汽诞生于百端待举、百业待兴的火热年代,时代赋予中国一汽建设和强大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使命。
截至目前,中国一汽累计产销整车达5577万辆,营业收入近83000亿元、利税总额超18700亿元,资产总额超6000亿元,已成长为位居世界百强之列的国有特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邱现东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作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长子”,中国一汽将再起带头作用,开辟民族汽车品牌跃迁发展之路、奋力推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汽车强国。
为此,一汽将未来发展方向归结为七个关键点,即: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全力以赴树立民族汽车品牌;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速全域推进绿色发展;全面实施数智化转型;以及持续深化开放合作、共创共享。
邱现东表示,中国一汽将在党和国家的指引下持续发挥央企带头作用,勇当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汽车强国的时代先锋,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全面现代化建设,奋力创建世界一流汽车企业。
红旗不倒 奔腾向前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捷达VS7、丰田bZ3、大众揽巡、奥迪A4L、奔腾B70依次驶出生产线,解放J7创领自主燃电重卡和红旗E-HS9驶过一号门,最终第5577万辆车的殊荣落在红旗E-HS9之上。
几天前,广汽集团为昊铂争取到了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车的殊荣。这一次,一汽集团也把建厂70周年生产的第5577万辆汽车留给了红旗品牌的新能源汽车。
这是一个同样清晰的信号:一汽集团坚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不会动摇,红旗品牌在一汽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领军地位也不会动摇。
与此同时,一汽集团也对现有红旗品牌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使之更贴近行业企业发展实际。
邱现东表示,一汽将加快把红旗打造成“中国第一、世界著名”新高尚品牌,力争2025年自主品牌销量达15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达70万辆。
这意味着红旗品牌的发展将更注重品牌形象的进化,并继续引领整个一汽集团的科技创新与进步。
对此,邱现东重申,深化红旗品牌“创新·2030”阩旗技术发展战略,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多元化的科技投入,着力突破战略性、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倾力打造标志性明星产品,加快推进科技现代化,牢牢掌握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主动权。
这一战略的背景源于2022年5月红旗品牌迭代发布的《创新·2030中国一汽阩旗技术发展战略R.Flag1785》。该战略提出以电动化、智能网联化、造型新锐化、驾乘体验化、安全健康化、节能降耗化、精致精湛化、研究前瞻化为技术方向,布局未来技术创新发展路径。
在阩旗技术发展战略的设计与指引下,红旗创建超级电动智能整车平台架构FMEs,汇聚R.Flag阩旗技术发展战略8大技术领域群,115项关键核心技术,预期将拥有专利1万多件。
与今年年初提出的“红旗品牌到2025年实现总销量达到100万台级,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50万辆”的目标相比,新的表述重品牌、技术,而淡化了红旗品牌的销量目标。考虑到当下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新的战略表述无疑更具可操作性。
与此同时,近几年全力支持红旗发展的奔腾品牌将重新担起重任,成为一汽自主品牌的主要力量。正如邱现东指出:“把奔腾打造成为中国新锐主流乘用车优秀品牌”。重新以“主流”界定奔腾品牌,意味着一汽下大力气整合发展起来的自主品牌,将重新出现在一汽自主品牌阵容的前列,也将获得更多的重视——以及资源。
可以预见的是,70岁的中国一汽已经对未来有了新的规划,红旗、奔腾两大自主品牌将很快以新的品牌定位与发展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文/杨铮
编辑/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