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上空俯瞰,湛蓝的海面上深水网箱整齐排列,如同一只只深邃的眼睛,望向天空。网箱内,各式鱼群穿梭往来,编织着珠海海洋牧场的未来。
当年,“万山渔场”曾创下一网捕到一千两百担鱼(12万斤)的全国最高纪录。如今,传统渔场化身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完成了从“猎捕”到“农牧”的转型升级。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珠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依托262个大小岛屿、海域面积近9348平方公里的先天优势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如今,一座座大型智能养殖平台建立,海洋生态保护、种业培养、休闲渔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将海洋资源禀赋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势能,成为广东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智慧渔业
科技助力增产提效
“年轻时出海打鱼,拉网时常因鱼太多太重,不得不放走一些。后来,鱼就渐渐不好打了。”在万山群岛生活的刘伯回忆起从前,不禁感叹唏嘘。
万山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是多种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也是多种濒危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地。然而,长期的过度捕捞一度致使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海洋生物栖息地退化,生态荒漠化趋势日益严重。
渔业资源衰退严重,如何修复“海底粮仓”?
多年以来,珠海以人工鱼礁建设为基础,配套鱼虾增殖放流、贝类底播、海藻种植等措施,修复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在万山海域,这项工作一直都在进行。
目前,珠海已经建成万山、外伶仃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个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区,东澳、小万山、大蜘洲等人工鱼礁区6座,投放混凝土礁体15万个,礁体量达51.4万空方。自2013年起,已累计放流各鱼类鱼苗3000多万尾、斑节对虾48000多万尾。
海洋牧场建设有效重建了已遭破坏的产卵场和索饵场生物栖息地,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
据统计,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洋环境和生物资源状况显著改善,渔业资源生物种类比投礁前平均增加2.1倍、最高增加3.8倍,渔业资源密度比投礁前平均提高8.7倍、最高提高26.6倍。
“现在附近的海里不仅鱼多了,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多年来的变化,让刘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生态转好的同时,渔业发展方式也在迭代升级。
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内,上浮至收鱼状态的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宛如一座“海上堡垒”矗立在蔚蓝的海面上。闻讯而来的收鱼船早早停靠在旁边,等待将一箱箱鲜活蹦跳的石斑鱼装进船舱。
“澎湖号”是我国首个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是一个集波浪能发电、养殖、旅游、通信为一体的半潜式海上渔业综合平台。
“澎湖号”不仅搭载有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热水器等生活设备,配备了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质监测和活鱼传输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生产生活能源也全部来源于海上可再生资源。
“在清洁开阔的海洋环境中养出的鱼口感好,品质接近野生,在市场上也能卖个好价钱。”收鱼商家郭先生说,他去年收购过一次“澎湖号”养殖的金虎斑并全部售往香港,获得客户认可,本次渔获将再次全部售往香港。
近年来,珠海陆续把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的“科技树”逐项点满。“澎湖号”之外,还有智能化养殖渔场“德海1号”、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平台“湾区横洲号”,拥有60-90米周长重力式深水网箱190个,达26.2万立方水体。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基于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专利技术打造的东澳岛海工型渔旅单体平台“海之舱”、桂山岛轻型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格盛1号”等一批现代海洋牧场项目,也正在加快推进建设。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已将该项专利独家授权至珠海格盛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广东、福建、海南、浙江等多个省份实现推广应用。
珠海渔业产值也随着海洋牧场养殖规模的扩大不断攀升。2022年,珠海海洋产业生产总值957.3亿元,其中渔业产值80.1亿元、增长9.4%。
根据计划,到2025年,珠海抗风浪深水网箱总规模达400口、大型深海养殖装备总规模达10座、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不少于1艘,养殖水体总规模不少于130万立方米深海养殖全产业链产值达100亿元。
放眼未来,背靠粤港澳大湾区7000多万人口优质消费市场,珠海“蓝色粮仓”正在加速崛起。
渔种培养
让耕海牧渔有底气
布置筛绢网、挑选种鱼、水面采卵……近日,蔚蓝的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中,广东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首批300尾金鲳鱼种鱼,完成海上保种育种和产卵,共计产出30千克左右活性鱼卵。
该批鱼卵预计可孵化出3000万尾金鲳鱼鱼苗,将供应至广东湛江、阳江等地的种苗培育场作为冬季金鲳鱼苗培育。
这是该公司探索“海上繁育产卵+陆地种苗孵化+深海养殖”联动模式迈出的第一步。该模式通过对万山金鲳鱼的良种选育、种苗繁育,打造可在广东省进行推广示范的海陆岛及海水养殖技术服务系统,对补足珠海上游种业短板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效益。
“我们将继续开展鲈鱼、黄立鱼海上保种育种,陆基孵化养殖或近岸标粗深海网箱及平台养殖,打造陆海联动种业全产业新链条新模式,为珠海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广东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海洋水产“种苗”是渔业的“芯片”。然而,一直以来珠海市海水养殖依赖外市、外省的苗种供应,种业存在明显的短板。
为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今年以来,珠海主动对接全省渔业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在深海养殖、种苗等方面合作,开展金鲳鱼、海鲈、白对虾等海水鱼虾的育种育苗,大力推进珠海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坚,培育适合深远海养殖的突破性新品种。
海上育种之外,陆上繁育攻关也在同步开启,为海洋牧场开展深海养殖提供源源不断优质鱼种。
在珠海最西端,养殖水面约130亩的“珠海蓝色种业创新产业园项目”(一期),坐落于群山环绕之间。
根据规划,该产业园定位于培育供给珠海市场的海鲈鱼及适合深远海养殖平台的核心种业品种,年内将开启海鲈、金鮸、南海大黄鱼及白花鱼的初步性繁育工作,至今年年底,预计生产海鲈鱼500万尾,金鮸鱼150万尾及南海大黄鱼500万尾。
“珠海蓝色种业创新产业园”项目将填补珠海市海洋种业空白的现状,最终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广盐性鱼类良种保供繁育中心,可实现优质鱼种供应(选育、繁育、标粗),种质资源开发(亲鱼保存、性状挖掘)等功能,通过养殖性状选育为大湾区海洋水产养殖提供充足的生长速度快、抗病和抗逆性强的优质苗种资源保障。
发展海洋渔业,既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一环,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种苗又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接下来,珠海将大力发展海水养殖种苗产业,努力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种业自立自强,着力解决制约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为我省海水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渔旅融合
打造可游玩的海洋牧场
珠江口汇流而下的淡水,在万山海域与海水融合之后,形成的低盐度海域吸引众多鱼群在此生息繁衍。
随着珠海海岛旅游业的发展,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环境进一步彰显,逐渐成为世界知名的海洋垂钓、海岛旅游胜地。
近日,经珠海市鹤洲新区筹备组批准同意,位于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内的九洲浮岛海上旅游项目取得用海批复。这标志着珠海市首个海上综合旅游项目在海上安了“家”,成为今年珠海市首个完成用海批复的海洋牧场项目。
从项目规划看,九洲浮岛海上旅游项目台四面环水,通过交通艇连接海岛和大陆码头,是集生态养殖、休闲渔趣、海上乐园、海洋科普、海底公园等于一体的玩鱼、赏鱼、乐渔为主的海洋沉浸式旅游项目。该项目由格力集团牵头组建的深远海养殖装备全流程技术服务企业——格盛科技为其提供主平台设计、生产、安装等一体化EPC总承包服务。
为提升海洋牧场建设的综合效益,适应渔业发展新趋势、新功能,珠海把延伸渔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作为海洋牧场建设的主攻方向,推动一、三产业跨界融合。《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探索推广高效立体化养殖模式,打造渔工结合、渔游结合的“海上粮仓”。
而在此之前,珠海已经筹备多时,积累了相当口碑与经验。
逐浪万山,扬竿珠海!每次在万山海域举办的“万山论钓”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海钓高手,这项始创于2013年的活动,经过近十年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矶钓赛事之一,享有中国海钓界“奥斯卡”的美名。
随着海洋牧场建设的进一步成熟,如今,普通市民也能体验沐浴着海风,拿着钓鱼竿在海面上静静等待渔获的快乐。
停泊在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澎湖号”不仅是养殖平台,更是集渔业生产、科学研究、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渔旅结合所带来的附加值非常高。”参与“澎湖号”研发设计的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博士王振鹏介绍,自营业以来,“澎湖号”海上旅游平台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营业额超过200万元。同时,以“澎湖号海钓”为主题的旅游休闲路线已经成为广东省11条精品休闲渔业线路之一,获得“广东省休闲海钓基地”等称号。
渔旅融合让海洋牧场中的“一条鱼”产生了“多条鱼”的价值。
根据计划,珠海将进一步推动“万山论钓”引入分站赛、总决赛模式,积极承办全国海钓联赛、世界海钓锦标赛等国内外知名海钓赛事。积极承办国家、省级帆船帆板运动赛事,争取创办国际性海上运动品牌赛事,争取将“九洲杯”帆船赛等打造成粤港澳重要海上赛事。同时,大力培育潜水运动,开发以潜水观光、海洋探奇为特色的旅游产品,探索承办潜水赛事活动。
政策支撑
助力海洋牧场提质增效
珠海因海得名,是珠三角海域面积最大、海岛众多、海岸线绵长的海滨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海域资源环境。
然而尴尬的是,珠海坐拥万山海域、外伶仃海域两大国家级海洋牧场,渔业产值中近六成为淡水池塘养殖。如何充分释放海洋牧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其产业价值,成为亟须解决的难题。
“建设海洋牧场,必须装备先行。大型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是个新生事物,兼具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等特性,动辄千万级的造价让不少企业望而生畏。”站在“澎湖号”上眺望广阔的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王振鹏对未来充满憧憬,如果有资金、配套等方面的扶持和引导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这片海洋牧场会发展得更快。
王振鹏的愿望很快落地成为现实。今年5月,珠海市农业农村局印发《珠海市深海养殖和远洋捕捞扶持措施(暂行)》,围绕推动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筑牢金融风险保障等方面,推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上述文件明确,珠海将支持深水抗风浪网箱、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智能化海上综合渔业平台建造,对符合相关政策标准的,按国家补贴金额的20%—30%给予配套补贴;对深海养殖企业(渔户)、综合渔业平台给予不超过实际支付保费80%的保费补贴;对于深海养殖类企业、综合渔业平台、合作社用于养殖的当年贷款累计达到100万元以上的给予贴息。
此外,针对“缺少相关冷链设施,渔获难以上岸”等问题,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也在加快建设。目前,该中心已建成渔船靠泊补给、生鲜市场等配套设施,冷链仓储加工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中。
“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完工后,将进一步吸引远洋捕捞产品、进出口渔货等入境珠海集散,促进水产品在粤港澳市场保供与流通。”珠海洪湾中心渔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琳桀介绍,未来,洪湾中心渔港将围绕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及相关上下游产业重要节点功能,加快构建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推动形成“陆—港—岛—海”联动发展格局。
文/王韶江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