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代表正常运转,灰色代表待命状态,9日,在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花山街道的极目云电梯科技馆的数字大屏上,电梯物联网监测管理系统中的上百个按钮色彩闪烁,武铁佳苑小区里一台电梯全部零部件的工作状态显示得一清二楚。
“电梯是给居民出行带来便利的交通工具,而不是制造恐惧和折磨的源头,解决方法就是科技赋能。”该系统创始人郭喜强告诉记者,现在市民走进一个电梯厢,近十个“智能管家”会一起远程上线。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可以像“千里眼”一样协助人工管理电梯,在电梯适时保养、安全监控、解困救人等环节起到关键作用。
会看会说的“智能管家”远程在线
研发物联网监测系统让电梯更“智慧”
1984年,从部队复员的郭喜强进入一家中外合资的电梯公司,从此和电梯结下不解之缘。“由学徒做起,每天钻研零部件,后来我甚至能用肉眼看见电梯安装时偏差的1到2毫米尺寸。”郭喜强回忆,他曾“零底薪”到国外电梯品牌湖北区域公司,只为学习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经验。
“多年摸索电梯运行规律后,我发现电梯只有更可控才会更安全,所以物联网一定是未来发展的风口。”2014年,郭喜强从一家电梯生产厂离职,准备着手研究电梯物联网监测管理系统。“身边人都不敢相信我所设想的,因为省内没有人做过这样的事,甚至在全国同行里成功率都几乎为零。”
郭喜强决定自己开创先例,他创办惟众信(湖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惟众信”),当起产品经理,联合高校技术团队,终于在2016年研发生产出了公司的第一件发明专利:安装于轿厢顶部的电梯数据采集器,这意味着电梯的运行状态在“云端”出现了。此后,电梯物联网监测管理系统日益完善,并升级迭代好几版,获得几十项知识产权,现已成功应用在武汉的上千台电梯上。
去年,武铁佳苑小区110部电梯全部加装上惟众信的智能感知系统。在其电梯断电模拟演练中,一位乘电梯回家的“居民”在17楼与18楼之间时,轿厢突然一片漆黑,6秒后,电梯楼层指示灯再次闪烁亮起,轿厢门自动开启,该“居民”在18楼安全走出电梯。
“视频智能感知系统给电梯维修保养、救援等各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安装后小区电梯故障明显下降,未发生电梯困人现象。”郭喜强说,科技让电梯有了“眼睛”,现在如果有人将电动车推进电梯,电梯“看见”后便会无法运行,并持续发出提醒,“强迫”乘梯者将电动车推出。
在每栋楼顶的电梯机房里放置的约巴掌大的“盒子”,是电梯物联网路由器,它能运用视频算法有效识别长时间遮挡电梯门、剧烈运动碰撞等20多种不安全、不文明的乘梯行为。“一旦电梯发生困人事件,按下报警按钮,这个‘电梯黑匣子’还能与五方通话对讲实时联动。”郭喜强介绍,会看会说的“智能管家”,让电梯安全从“被动接警”向“主动救援”转变。
创办湖北省首个电梯科技馆
传授“离家最近交通工具”安全知识
从电梯维修安装,到销售管理,郭喜强和电梯打了30多年的交道,他常被居民称为“电梯医生”。前几年,外地一小区里的电梯发生安全事故,物业和电梯生产方产生责任纠纷,郭喜强到现场后眼耳并用,只用了十几分钟就找出了“病因”。这次的经历也让他感到意外,没想到围绕着一台小小的电梯,数千户居民竟会烦恼不断。
“市民每天穿梭于高楼间,一出房门就会走进电梯,是出门的第一步,也是回家的最后一程。”郭喜强说,维护电梯安全不仅需要外部条件够硬,也需要进行科普教育,从而消除大家对电梯的焦虑和恐惧,防患于未然。
女儿郭雅琦在国外留学时,曾开展过“电梯与社会问题”课题研究。2021年,郭雅琦毕业回国,选择继续沿着郭喜强的轨迹,加入电梯行业。于是,郭喜强和女儿定下目标:一起创办省内首个电梯科技馆。
郭喜强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1400平方米的极目云电梯科技馆。施工期间,他在科技馆住了3个月,一边盯着建设进度,一边搜集整理相关材料。“电梯安装步骤涉及材料学、空气动力学、机械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科技馆还需要配置电梯微缩模型,每一项都是大工程。”
去年6月,这座集科普教育、安全宣传、物联网监管、电梯部件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公益型科普基地开园,小学生、小区物业、业委会、业内同行等群体陆续前来参观学习。
“货梯和客梯有哪些区别?如果大型货物运进了客梯,会对电梯轿厢产生什么危害?”“老旧小区如何加装电梯?”“在电梯里会窒息吗?”科技馆里涵盖有关电梯的各种热门话题,郭喜强常戴着耳麦,手舞足蹈地向中小学生们科普着电梯安全常识。单边开门、双边双折开门、推拉开门……被他称作“艺术品”的6台形式各异的电梯,来馆的孩子们就像看见“新世界”一样,争着乘坐。
“创办电梯科技馆是第一件真正由我主导而做成的事情,大家每了解电梯一分,潜在的危险就少一分,值了。”郭喜强说,未来他计划继续升级科技馆内的展示内容和互动形式,吸引更多人了解电梯科技文化,提高安全使用电梯的意识,掌握应急避险、自救互助技能。
文并摄/栾嘉雯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