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以“摊余成本法”为卖点的混合估值产品大放异彩。
民生证券统计,截至一季度末,理财子公司新发的封闭式公募理财产品中,采用混合估值法产品有557只,实际募集规模达到4684亿元,规模占比为96%。
市场人士表示,基于摊余成本与市价两种计价方法的混合估值的产品迅速崛起,与“破净潮”后投资者追求稳定回报诉求相一致。当前,市场寻求稳定回报的需求旺盛,这一趋势仍在强化。不过,随着债市收益率走低后,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亦行至一个十字路口。
混合估值法产品风生水起
混合估值法银行理财产品的崛起与“破净潮”密不可分。
在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市值法成为主流。但去年末开始的“破净潮”让银行理财吃尽苦头。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持有了大量信用债,市场波动之际,流动性问题凸显,导致“破净潮”范围扩大。这一方面导致净值大幅波动,另一方面也刺痛了银行理财投资者,导致银行理财规模出现缩水。
在此背景下,去年12月,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再出江湖。今年1月份,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也相继亮相。
摊余成本法是以买入成本计价,不考虑期间债券价格波动,将债券组合持有到期收益,平摊至持有期每一天的估值方法。而混合估值法,即同时使用用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进行计量的产品,其中部分符合条件的资产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部分资产使用市价法估值,兼具平稳与增厚收益的双重属性。
民生证券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理财子公司新发封闭式公募理财产品642只,公布的实际募集规模合计约4975亿元。其中,采用“摊余成本法+市值法”相结合的混合估值法产品有557只,实际募集规模达到4684亿元,规模占比为96%,而单纯采用摊余成本法或市值法的实际募集规模占比为4%。其中工银理财恒睿睿益、浦银理财悦鑫利固收封闭产品等均系知名产品。
弥合伤疤,优势何在?
横空出世的混合估值法产品,成为当前银行理财弥合“破净”伤疤的主要产品模式。
“混合估值法产品可以让理财资产配置更加灵活。一方面能够寻觅到足够的适用摊余成本法的债券,同时又能通过期限和杠杆搭配,选择适合的债券,增厚产品收益。但本质上仍是低风险固收类产品。”一位理财公司负责人表示。
据悉,在一季度采用混合估值法的不少封闭式理财产品,收益率可以达到年化4%。
民生证券统计显示,从风险等级看,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大多是中低风险等级,以1-3年期限为主,满足部分资产长期持有至到期的要求;从估值方法看,80%左右的固收资产以持有至到期为目的,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其余20%左右的资产灵活性较大,以交易为目的,按市值法进行计量。
而这也与银行销售渠道侧重绝对收益的稳健风格不无关系。
“现在无论哪家银行渠道都更愿意推荐策略清晰简单、净值走势平稳、收益达标确定性相对较高的产品。”一家合资理财公司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其实他们今年准备发行偏权益产品,但渠道方均提出了质疑。
二季度的新挑战
尽管一季度表现抢眼,但是二季度采用混合估值的理财产品将承担一定挑战。
一位城商行理财投资经理向记者表示,推行摊余成本法乃至混合估值方法最好的时间已经过去。一季度债券收益率普遍较高,因此混合估值法封闭式理财产品收益率轻松可以站上4%的收益率,而随着债市持续走强,二季度并未有如此好的窗口了。从产品端看,收益率很难比肩一季度。“如今只能适度拉长了产品期限以保障产品的收益率水平,例如产品期限延长至2年期。”
但颇具挑战的是,银行理财客户往往热衷期限一年之内的产品,甚至是6个月期限的产品。因此,目前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还需要面对一些来自客户端现实需求。
对此,普益标准研究员陈雪花表示,摊余成本法、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在此时集中推出,短期内对行业和市场确有积极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投资者对市场波动的过度感知,有助于减少非理性赎回。
但对于发行方而言,摊余成本法、混合估值法封闭式产品资产配置压力较大,也不利于倒逼管理人提升自身投研能力。长期来看,摊余成本法、混合估值法产品更像是债市震荡下行背景下的权宜之计,发展空间相对有限,未来恐难持续放量,更无法取代市值法产品的主流地位。
其实,此前不少银行理财在其他领域进行探索,但是并未十分成功。
一位银行理财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如今每家理财公司都在开发新产品,但现实是投资者信心比较脆弱。如何满足投资相对稳定回报的预期,是如今理财公司面临的最大课题。银行理财需要寻找到专业性和客户需求的结合点,才能在逆境中寻觅生机。
上海证券报 孙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