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脏年龄”还能逆转吗?“心脏年龄”能比生理年龄还年轻吗?答案是肯定的。在4月24日召开的2023年健心大会上,专家呼吁公众加强“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早筛、早诊,管好“三高”,助力心脏“逆龄”。
2023年健心大会暨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三高健康管理)项目,由大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记协办公室联合发起并指导。
管好“三高” 专家支招儿
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约3.3亿 ,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7.5%、35.6%、11.9% 。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孔灵芝表示:“三高”疾病有着共同的发病基础,将“三高”疾病共同管理,是一种将心血管疾病预防关口前移的有效举措。《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也明确提出推进“三高”共管,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规范化管理。做好“三高”综合防治,可以大大提升心血管疾病的整体防控效率,会得到1+1+1大于3的效果。
中央电视台评论员、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呼吁加强“三高”管理,并提出三个建议:一是定期检测血压、血脂、血糖,尤其是容易被忽视的血脂,如有异常应及时就诊;二是保持良好的体型;三是关注情绪精神状态的健康状况,因为这也是影响心血管健康重要因素,期待每个人能更快乐一点、开心一点,遇到一些挫折和烦心事情的时候一边努力,一边能想得开一些。
要想血管不赌 血脂心中有数
高血脂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重要原因,一旦斑块形成,本来畅通无阻的血管就非常容易被堵塞。堵塞发生在不同部位会产生不同症状,如冠心病、脑梗等。如何才能控制好血脂,做到“血脂有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李建平教授建议:
1.定期测血脂。《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
2.心中有“数”。每个人血脂达标值不同,需要请医生根据自身危险因素进行评风险估。不同风险分层的人群,血脂控制的目标值有所不同。
3.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降脂治疗的基础。包括合理的膳食、适度的运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饮酒。饮食方面要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薯类食物摄入,也要增加膳食纤维和鱼类摄入等。
稳住血压 对“三不”说“不”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人高血压疾病知晓率为48.08%,比25年前增加了20.5个百分点,但仍有一多半的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在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接受治疗和控制血压达标的人分别占40.51%和14.65%,治疗率和控制率仍有待提高。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心血管病医学部主任陈韵岱教授表示,血压控制不佳,大多和三个“不”有关。第一个是不良生活方式照旧,饮食重口味、三餐不规律、吸烟、饮酒、熬夜等;第二个是不重视血压监测;第三个是不按医嘱吃药。
陈韵岱教授提醒公众,测量血压的时间会随着年龄、病情变化有所调整:
1.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从儿童起就应每半年至1年测量1次血压;
2.30岁左右的年轻人,每年测1次血压;
3.40以上的中、老年人,每3个月测量1次,若发现血压≥130/85毫米汞柱,或者有高血压危险因素者,建议每个月测量1次血压,以便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4.已经确诊并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需每天在固定时间自测血压,如在上午6—8点和下午4—6点的血压高峰期测量,如果血压控制不稳定,需增加测量的次数。
想让心脏“逆龄” 试试这样做
“心脏年龄”测试工具是一套针对中国人群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系统。如果“心脏年龄”大于实际年龄,就意味着心血管过早“衰老”,提醒我们要高度关注心血管健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陈伟伟教授强调:控制胆固醇是心血管病防控的核心环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是启动因子和促进因素。此外,定期检测血脂、血压、血糖,及早发现新发生的“三高”,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使“三高”得到控制,“心脏年龄”可随之逆转。
怎样做才能逆转“心脏年龄”?陈伟伟教授提出三条建议:
1.控制饮食。尤其是主食的种类和数量对餐后血糖的控制非常关键,吃对主食就相当于控好了一半血糖。
2.坚持运动。研究表明,通过科学运动,60%的人都能够有效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助力血脂恢复正常。
3.定期检测。以2-3年内新发生的高血压为例,动脉还没有发生硬化性改变,也没有冠心病等并发症的出现。此时若及早发现,通过对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再加以消除导致血压升高的针对性致病危险因素,就有可能逆转新发高血压。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洁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