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碳账户理论与实践尚处起步阶段,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减碳行为如何量化。应加快完善制度体系,统一碳账户数据计量标准;打破碳账户数据“孤岛”,激活碳账户交易属性。
碳账户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绿色低碳制度设计,如今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商业平台采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今年8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初步建成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为碳账户的推广应用提供进一步技术与政策支持。
碳账户通常指记录企业或个人在生产生活中产生或削减二氧化碳排放行为的账户,主要包括个人碳账户和企业碳账户两类。通过碳账户计算出账户主体采取某种绿色低碳行为时的碳减排量,可与其征信结合,实现多种用途。例如纳入绿色信用评级,据此实施差异化的金融信贷政策;或者依法依规将碳减排量在碳市场出售交易,获取一定经济收益,等等。
从国内外施行经验来看,碳账户的载体形式虽然多样,但均以提高企业或个人绿色低碳意识、鼓励发展绿色低碳为目的,规则合理、操作简便、用户友好的制度安排是其关键。比如,澳大利亚某地发行的“碳信用卡”,鼓励居民减少高碳排放物品的消费,省下的卡中额度可兑换成现金;又如,北京个人碳账户“绿色生活季”小程序,记录居民的绿色出行、餐饮和消费等减碳行为,积攒绿色积分,用于兑换地铁卡、消费券等奖励。
不过,碳账户理论与实践尚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当前,最大难题是减碳行为如何量化。现阶段,统一、科学的计量方法尚未确立,数据采集的实时性、科学性和安全性较难确保。其次是碳账户如何转换融通的问题。缺少与外部互动的碳账户犹如孤岛,难以实现及时反馈与交易功能。要想充分开发碳账户的商业和生态价值,就需要打通不同平台和测算标准下的碳账户额度转换通道,实现减排权益公平兑换和自由流通。此外,碳账户还存在接受度、普及度较低、“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尤其是个人碳账户,公众普遍对其缺乏了解。
为促进碳账户科学健康发展,应加快完善制度体系,统一碳账户数据计量标准。依托企业行业信息、经济数据、能源数据及个人绿色消费数据等,以企业或个人实际发生行为作为唯一的碳计量依据,实现碳减排量可追踪、可溯源。设定涵盖面广、社会认可度高的碳减排量计算基准值。例如,中华环保联合会今年发布了《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可根据此类行业协会等规则,建立一套具有权威性的碳减排量核算参照标准。
打破碳账户数据“孤岛”,激活碳账户交易属性。对企业碳账户而言,优先在电力行业等数据基础较好、环境交易制度较完善的行业进行探索,重点在于实现碳账户之间以及碳排放权与用能权、绿证等其他环境权益标的物之间的公平自由转换。对个人碳账户而言,优先在交通出行、绿色购物等数据较易获得、标准较为统一的场景探索。对开设平台而言,优先在前期试验有效、规则设定合理的机构之间开展信用互认、数据互通。应推动碳账户与碳市场互动融合发展。规范的碳账户可以为碳市场发展提供有效信息载体,活跃的碳市场可以为碳账户的价值激活和推广应用打开广阔空间,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即便在发展之初,碳账户也应搭上数字经济快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碳计量、监测、核算和交易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打造快捷高效的碳账户运行体系。此外,应同步加强碳账户风险防控。建立碳账户信息数据的安全保护机制,明确政府、企业、个人、金融机构和商家平台的责权利划分,确保碳账户数据服务于绿色低碳发展。
文/郭敏晓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