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将打烊前尚未售出的食物以盲盒形式出售的“剩菜盲盒”在部分城市年轻人中流行起来。由于价格低廉、能满足消费者好奇心,且与反对食物浪费的理念相契合,“剩菜盲盒”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尝试。专家认为,“剩菜盲盒”存在一定食品安全隐患,购买时应慎重。
“我通常都是买品牌面包店的盲盒,盲盒里大多是当天现做的面包,口味也不错。”近日,北京市民范佳向记者分享了购买面包盲盒的体验。
范佳所说的,是最近在年轻人群中流行起来的一种新的消费形式:一些餐厅、面包店将打烊前尚未售出的食物以盲盒形式出售。消费者可通过平台提前预订,在店家规定的取货时间到店自取。这种临期食品盲盒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剩菜盲盒”。
消费者对“剩菜盲盒”的接受程度如何?临期食品以盲盒形式出售,会出现哪些问题?对于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消费者又该如何应对?“剩菜盲盒”路在何方?对此,《工人日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物超所值”,需预约抢购
“以盲盒形式购买打烊前的食物不仅价格便宜,傍晚领取也很适合上班族的时间,我向身边很多人推荐了这种‘剩菜盲盒’。”近日,记者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车辇胡同一家面包店内领取抢购的面包盲盒时,同样来取盲盒的赖女士对记者说。
在记者花费11.9元购买的面包盲盒中,有一大一小两个面包,均为当日生产,原价将近40元。这相当以约三分之一的金额买到了与日间相差无几的面包,从价格上来看十分划算。而在网络上“剩菜盲盒”的测评视频中,大多数人也用低价买到了远超所值的食品。如果盲盒内容只是略超购买价格,在消费者看来则有些“不大划算”。
据了解,“剩菜盲盒”的概念从国外兴起。在国内,目前销售“剩菜盲盒”的平台已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多个城市出现,售卖食品类型以面包甜品、饮料咖啡、便利熟食为主,正餐类型较少推出此类服务。价格低、反浪费以及拆盲盒的惊喜感,吸引了不少人购买。记者通过实际体验发现,北京地区“剩菜盲盒”的售卖非常火爆,大部分商品都需要预约抢购。
保质期将至,食品安全存隐患
与临期食品折扣店的“出圈”逻辑相似,“剩菜盲盒”能够获得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与注重性价比、反对浪费的消费趋势不谋而合。然而,在不少人认为“剩菜盲盒”好处多多的同时,也有一些消费者反映购买盲盒存在的问题。有人买到保质期到了最后一天的面包,“虽然感觉不满意但无法投诉”。此外,每个人对于食物的喜好不同,领取到称心如意的盲盒的可能性十分随机。
某面包品牌的主理人豆豆告诉记者,她所在的面包店已进行了3个月的“剩菜盲盒”活动,期间遇到了不少让她头疼的问题:“有顾客比预约时间早到店,我们还不知道当日会剩余哪种面包,预约顾客在日间低价取走盲盒也会引起正价消费顾客的不满。”
除此之外,豆豆还担心,一旦大家都等着抢购打折的商品,正常购买的消费者就会减少,对店铺的经营不利。“盲盒销售的面包大约是正价的2折~3折,完全不能覆盖成本,我已经在考虑是否要继续这个活动了。”
比起食物的随机性和商家的困扰,更值得关注的是,“剩菜盲盒”所销售的食品对消费者而言隐藏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师、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钟颖琦表示,消费者如果对食品的制作时间、保存条件、食用方式等方面不了解,容易因未及时食用、未正确存储等导致食品变质,或未按要求进行加工食用,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此外,盲盒内的食品在包装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食物混放、包装材料不规范带来的污染,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
前景有限,购买应保持理性
今年8月16日,由于在使用条件、存储运输、检验检疫、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提出,食品不得以盲盒形式销售。
钟颖琦认为,盲盒的营销形式在于其未知性与新颖性,易被年轻人接受。但食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尤其是剩余的临期食品,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因此,以盲盒营销形式处理临期食品,前景十分有限。对于剩余食物的处理,打折促销、捐赠等方式可能更加适合。
据钟颖琦介绍,上海等地探索“食物银行”,动员食品经营企业将余量食物、临期食物,利用智能柜机,捐赠给辖区内有需要的人群,这也是防止食品浪费的有益探索。不过,出于缺乏激励机制且对接供需两端所耗费的资源较大等原因,“食物银行”的推广还有待时日。
在“剩菜盲盒”尚有一定市场的当下,钟颖琦提醒消费者,购买时要留意食品标签,明确食品的制作时间、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式,购买盲盒食品后应及时食用,避免因存储不当等原因导致食品变质,或造成食物营养价值的流失。此外,消费者在购买“剩菜盲盒”时应保持理性,按需购买,切勿贪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文/周子元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