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将王婆婆的CT扫描数据录入电脑建模后,医生通过AI技术事先模拟了一遍手术,把术中的难点、问题都找了出来。
在得到精确的测量数据后,12月11日上午,在机器人的辅助下,王婆婆的膝关节置换手术在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顺利开展。据悉,这是我国自主研发辅助关节置换机器人上市后,全国的首台手术。
七旬老人“骨头磨骨头”
机器人辅助手术
膝关节疼痛是老年人的常见症状,尤其以骨关节炎居多。今年73岁的王婆婆最初只是膝盖疼痛,到后来,逐渐发展到走路都有些困难。50多岁时,她甚至连干活都要拄着棍子,更别说蹲下、久站等,“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
王婆婆先后在多家医院接受过药物镇痛等治疗,但效果都不理想,5年前,她做了右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但在半年前,她的左边膝关节疼痛又开始加重,无奈之下,她于12月8日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骨科门诊就诊。
据该院骨科主任刘永光介绍,人走路时对膝盖骨产生的压力,靠被关节液包裹的软骨分担,软骨是光滑、富有弹性的,可以形成保护作用。但人到了一定年龄后,膝关节便开始磨损,“关节面软骨没有了,就会出现‘骨头磨骨头’的现象,疼痛难忍”。
而王婆婆的X线片显示,其骨关节炎已达到终末期,出现了“骨磨骨”现象,只有依靠手术治疗才能很好解决。
因此,12月11日,医院为她安排了一场手术。与其他手术不同的是,这是一台有机器人辅助参与的手术,也是我国自主研发辅助关节置换机器人上市后,全国首台机器人膝关节置换术。
机器人手术精确度高
还能进行个性化术前规划
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主任周宗科教授介绍,机器人辅助手术主要分两步,第一步是将患者的CT扫描数据录入电脑进行建模,再通过AI技术模拟一遍手术,“这样我们在术前就知道手术的难点在哪里,术中要注意些什么”。
在这台手术前,周宗科教授团队曾做了一项研究。他们以2020年10月~12月期间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手术与机器人手术作对比后发现,采用机器人做的膝关节置换术能提高截骨、假体安放的位置以及下肢力线的精准度,“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而他们当时所用的机器人就是国产机器人,于今年上半年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据刘永光主任介绍,机器人手术精确度极高,实现人类无法实现的精准性。其次,假体安放精确,保证了手术效果和术后假体使用寿命。此外,目前医院引入的机器人可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特征,如畸形和骨解剖特点,进行个性化规划,使手术效果更适合病人的特点。且在术中不打开髓腔,也会减少病人手术出血和损伤,使其尽快康复。
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周宗科教授也表示,对于目前一些非常严重的畸形,仅凭医生的个人经验积累,在术中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而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他们事先规划了外科边界以及标准流程,再结合医生的个人经验,让手术变得更精准、更安全。
这次应用于手术中的国产机器人,不仅解决了国产关节机器人的“卡脖子”难题,有了它,在手术前,大医院专家可以通过5G技术同基层医生一起联动做好手术规划。在手术过程中,也可以通过5G技术实时了解手术进展,专家通过在一端发出指令,指导基层医生按照标准流程完成手术,在提高边远地区医疗水平、实现医疗同质化的同时,也让病人少跑路。
文/章玲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