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家庭家教家风必修课的建议”时表示,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教育部在答复中就下一步工作考虑表示,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家庭伦理教育,提升学生表达、沟通和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家庭观等。
如果有一份真挚的恋爱课摆在大学生们的面前,可能近九成学生会选择“抢它”。有机构面向全国1028名大学生发起一份“是否支持学校开恋爱课”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8.23%的大学生表示支持。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的爱情课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受到上百万年轻人欢迎,武汉大学的《恋爱心理学》课程火爆到学生“翻窗也要去听”,武汉科技大学的婚姻家庭法选修课开设14年,从线下走向线上,已有近12000名网友报名学习……恋爱心理、婚姻辅导类课程的需求火爆,除了新鲜和好奇,也是年轻人对婚恋教育的期许。如何恋爱、如何与异性相处、如何与人交流等,不是每个人天生的本领,他(她)们期望能通过学习弥补不足,并将知识点践行到实际生活中。
但如果认为恋爱课只是教大学生谈恋爱,则是对婚恋课内容和意义的窄化。“爱情”这一古老的人类命题,本就有被研究和探讨的价值。恋爱课教授的知识,应该也需要跳脱出恋爱本身的范畴,不是标准答案,也非功利技巧,而应泛化成对学生人格塑造、社交能力、沟通和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情感教育。
大学是学生们迈向社会的缓冲期,除了课本和专业知识,精神和心理的教育也是大学教育应有之义。与人的相处之道、与生活相交之术或许可以放到社会中慢慢摸索,但如果可以提前学习一二,也会让后面的摸索更顺畅些。因此,好的恋爱心理课不仅会让大学生学到本领和知识,也会了解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再加上,当今恋爱、婚姻成本越来越高,婚恋问题也逐渐从私人话题转向公共议题,年轻人的心态更加开放坦然,那么,学校教育就不能再对其避而不谈,系统科学的课程和教育也就不该缺位。面对社会的教育期待,高校的课程设置重点应该向“该怎么教”倾斜,正视学生需求,科学规范进行课程设计,积极探索具象、贴近现实的授课内容和多样的教育形式,这对高校是要求也是挑战。
如果思考更进一步,在大学生群体中婚恋教育是必要的,那由其广泛延伸的与异性相处模式、心理教育以及性教育等,也有下沉和普及到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成长中的合理性,将相关知识正确适时地渗透到传统和早期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尊重他人。
或许,学过很多课程,依然答不好“世间情为何物”。但勇敢谈论和面对“爱”,就已是习得它的第一步。
文/吴亚琦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