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设计中,枫湖景观河边护栏高度一是没有考虑过小孩的安全性;二是遇到洪水怎么办?”前不久,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下畈村大樟树下,村民“导师”周方权听了安徽建筑大学王骆安琪的毕业论文《基于地域文化叙事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设计——以宁海下畈村为例》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王骆安琪同学承认方案中的不足:“这方面的确有疏漏,整个设计太注重美观等因素,没有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影响。”她表示,将和村民“导师”进一步探讨,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优化。
从今年暑假起,共有60名大学生毕业设计成果亮相宁海乡村,其中,既有可视化的乡村品牌形象IP设计,也有村庄规划设计等。在答辩中,大学生的毕业作品不仅要过高校导师关,还要过村民“导师”关。
苏州科技大学毕业生蔡万权以《下畈村松树林阳光休闲书屋设计》为题现场阐述。阳光书屋是依托下畈村露营基地独立打造的休闲空间,是为村庄引流而设计的一个“网红”打卡点,目前已完成80%主体构件的安装。接受村民“导师”、产业导师、高校导师联合答辩后,他的额头上布满了汗珠。
东华大学毕业生向蓉的创意《基于葛洪养生文化的盲盒IP形象设计》引起了产业导师的兴趣。“我们企业多款产品尝到了创意的红利,比如一款普通卡套,原先只能卖3.5元,加入动漫创意后,价格卖到12元。”宁波优和办公文具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新连,对向蓉的毕业设计成果十分感兴趣。目前。双方已达成初步意向,把向蓉设计的葛洪养生创意形象“葛小洪”与该企业的文具产品进行结合。
国内开设设计专业或学科的高校有数百所,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之下,至少要用半年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等。之前,很多的选题都落不了地。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庆军说,这一次,他们恰好找到乡村振兴这个联合毕业设计点。
自今年2月起,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的12所高校设计院系师生团队深入宁海县岔路镇湖头村、下畈村,将毕业设计“写”在乡村田间地头,用毕业设计方案、成果与村民对话。与其他毕业设计不同,“我在枫湖做毕业设计”是探索村民“导师”+高校导师+企业导师,从学术探究、商业价值、方案落地等角度,针对毕业设计提出具体问题和建议,从单纯的毕业设计转变为项目的落地。
村民“导师”从毕业设计选题开始就参与进来。宁海县岔路镇湖头村村民建议大学生做一个恢复古戏台的文创,一直从事古建筑修复的村民葛招龙就成为“导师”,他经常与同学们就古建筑修复过程中如何修旧如旧,包括选择建筑材料、木质、木纹等,一起进行商讨,完善毕业设计成果。在评价和推进项目落地过程中,村民“导师”就占有很大的话语权。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这次毕业设计最大的变化是,从城市做设计转场到乡村,从校园课堂到田野课堂,让设计真正满足村民的生活、生产需求,解决村民真实的问题。在学校里,他们很难接触到这种落地的机会,要跟村民沟通、工人协调,包括材料、用地、资金等各方面资源的调度,与之前的想象完全不一样。对于他们来说,这种经历是一笔财富,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成长。
比如说,东华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驻村时间较长的同学,经常会被村民邀请去家里,在茶余饭后聊传统的木工技艺、乡村发展等。一方面是观察村民的生活状态,让设计成果更好在这片土地生长;另一方面,接触和了解校园课堂之外的诸多技能和知识。
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现在一些乡村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老年人多,青年人少、活力不够变成“空心村”。年轻大学生的到来,不光给村里带来活力与朝气,更带给村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东华大学有一个叫王淼的硕士,在湖头村里待了两个多月,晚上就到村里夜市跟村民一起探索如何卖出更多的咖啡。他们就地取材,联合创新推出艾草奶茶、艾草味咖啡,带动销量的增长。
宁海县湖头村里有个创业青年叫葛林龙,原来开有一个传统模具作坊。他看到大学生来村里做毕业设计,就提出结合葛洪养生产业,能不能把护膝、护腰等护具列入设计课题范围。这个提议获得同意后,他就与大学生一同起早贪黑地做课题研究和设计,以及探索产业化方向。陈庆军教授说,这就是年轻人的创新理念,带给乡村发展的力量和变化。他们要联合更多的青年学生到乡村去,把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联合设计,向更多的高校发布和征集乡村振兴的毕业论文选题。
宁海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推动后续项目在该县乡村的落地和运营,打造高校毕业设计、实践的一块“试验田”,让更多的青年学生“走进来”,让乡村品牌影响力“走出去”。
文/李剑平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