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要“上天”?业内人士:绿氢成本不断下降 但商业化之路仍长
财联社 2022-07-21 16:31

先有国际知名企业官宣要把氢燃料电池带上天,后有多地市宣布规模化发展绿氢,新能源板块中较为沉寂的分支——氢能源近期又有新动向。

潍柴动力执行总裁陈文淼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在商业推广上,氢气目前仍存在买得贵、用着贵的真实问题和挑战,但这两个问题会随着产业链的完善得以解决。”他进一步讲道,“氢燃料电池是适合进行大工业生产的产品,只要产量达到一定规模,成本下降非常快。过去三年间,氢燃料电池的发动机成本已经处在一个快速下降的状态。”

劳斯莱斯放“氢”招

近期氢能重磅消息不断。劳斯莱斯官网消息,现代汽车7月18日在英国范堡罗航空展上与劳斯莱斯宣布计划合作,将全电力推进和氢燃料电池技术带入先进空中交通(AAM)市场。

该合作将结合劳斯莱斯的航空技术与现代汽车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开发基于氢燃料电池的电力推进系统,并在2025年之前完成一架燃料电池电动飞机的演示。

山东氢能联盟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国际知名企业在氢燃料电池进行布局,会大大提速产业发展。产业把氢燃料电池应用到航空领域,是思维上的突破,若能成功试飞,产业会对氢能源的综合利用进行新的价值判断。”

据悉,现代汽车已经向全球汽车市场提供了氢燃料电池系统,并表示现在正在探索用于航空航天集成的电力和氢动力推进技术的可行性。

氢燃料电池应用的深度推广,得益于整体制氢成本下降加速。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目前八个欧洲国家,绿氢的成本已经低于天然气。根据BloombergNEF的研究,在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瑞典、土耳其和英国,高昂的液化天然气价格意味着由可再生能源电解槽分解水产生的绿色氢气比天然气更便宜。

“绿氢”这个概念近年来被反复提及,是指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来制取氢能。绿氢项目数量、规模加速攀升,但相比其他制氢方式,依然难成主流。

截至去年底,电解水制氢占我国氢能产量的比重仅为1.42%。如今已有产业资本做出规划,依托风光大基地建设,规模化开发应用绿氢。

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快速扩大,“绿氢”已经有望实现大规模发展。

7月中旬,内蒙古自治区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业主企业座谈会中透露,今年内蒙古首批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实现年产绿氢7.2万吨;到2025年,绿氢供给能力将达到50万吨,氢能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成为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量。

氢能落地仍有难度

“国内成熟的光伏、风电产业资源,是发展绿氢的温床,但绿氢产业整体目前处于探索阶段,距离大规模产业化、商业化开发仍有较长的路要走,离不开相关政策支持。”山东氢能联盟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上述人士认为,行业要尽早明确“绿氢”标准,将绿氢管理纳入到能源管理体系,制定绿氢价格政策。该人士进一步表示:“氢燃料综合利用的成本,每年都会下降,但客户使用成本仍然偏高,目前国内各个加氢站真实氢气价格都在每公斤50元以上。”

目前国内氢气的制造主要来自于化学燃料和工业副产品,制造过程中,氢气纯度、成本、储运等方面都存在着挑战。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财联社记者:“氢气作为工业副产物,以及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发展,氢气的制取不是难题,行业的痛点在储运环节,超高压储氢气瓶产能不足,效率不高。”

该人士进一步讲道:“氢气存储目前仍是选用气态瓶,使用超高压瓶子经济效应、使用效率都会大大提升,现在国内加氢站已经开始向70兆帕规格升级,但这类瓶子国产化不足,而且上游材料碳纤维的选择也比较苛刻。”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已经有部分企业具备了这种70MPa储氢气瓶的生产能力,如京城股份,公司在公告中表示所生产的70MPa高压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复合气瓶(储氢气瓶)已批量应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备用电源领域。

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现在市场主流仍然是35MPa的罐体,已经能够满足常规使用,70兆帕罐体处于推广阶段,公司产品已经在冬奥会期间得到应用,也是国内首家拿到批量70 MPa产品订单企业。”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非常糟糕的技术”?马斯克再次“炮轰”氢能源 业内人士却这么说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3-06
我国西南地区最大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正式投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0
氢燃料电池汽车“提速”:政策东风频吹、行业标准呼之欲出
财联社 2023-08-11
氢燃料电池产业方兴未艾 上市公司加强布局
中国证券报 2023-06-11
BMW iX5 Hydrogen氢燃料电池车试点车队 将在全球进行车辆展示与试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3
氢燃料电池利好消息密集催化!产业链受益上市公司梳理
财联社 2023-02-18
广东“建群“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目标超万辆 加氢制氢“多手抓”
科创板日报 2022-08-14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制氢非掣肘氢能发展主要原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应重点突破
财联社 2022-08-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