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秘的三星堆文物,到让《千里江山图》“活”起来的《只此青绿》,再到让人梦回大唐的《唐宫夜宴》。近年来,曾经静默在中国各大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频频火爆“出圈”。
6月2日至3日在广西北海举行的第17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来自中国东盟的专家学者围绕三大关键词,解码文物火爆“出圈”背后的“活化”之路。
科技:助力文物“复苏”
“近半个世纪以来,工作人员为了让古琴保存完好,把它像国宝一样放在恒温恒湿的环境里,不敢触摸,更不敢演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在论坛视频发言时如是说。
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音乐资料馆收藏的92张从唐代到民国古琴的命运,也是全世界绝大多数珍贵文物的命运:视之为珍宝,置之于高阁。
图为论坛现场。 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组委会供图
“所有的乐器都盼望着用它们的古老声音和今天的人们交流。”田青说,为了“唤醒”古琴,他与团队自2017年起对其中的6张古琴进行修复整理,交给琴家演奏,利用现代的录音和科技设备对古琴进行了一系列的科技测试,最终让古琴穿越千年发声。
在田青看来,让文物“活”起来,既是一个今人与祖先灵魂交流对话的机会,也是一个让历史延续,向前发展的机会。“现代科技发展了,我们应该让各类文物找到更适合它的保护方法。”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对此表示认同,“实现文物考古学意义上数字化,是文物‘活化’的基础和根本。”她说,文物历经千年岁月,利用数字化技术,让物质形态的文物得以向数字化形态转变,从而“走“出博物馆,可以令其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文化IP:赋予文物“新生”
“复苏”后的文物,要“适应”现代生活,离不开文化IP的“加持”。
“从现代审美的层面来讲,我们的理念就是要让藏品融入时尚现代生活。我们基于博物馆藏品提取的文化元素开发出来的IP产品,必须跟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爱上藏品、爱上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说。
在打造文化IP方面,故宫博物院经验丰富。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介绍,以《千里江山图》为例,故宫对“千里江山”系列文创产品的迭代创新已有5年,目前推出茶具套组、桌垫、文房用品、首饰系列等。并通过社会合作,不断拓展“千里江山”文化IP,开展了一系列数字化应用项目的合作,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举办数码艺术展“千里江山图3.0”,落地重庆的“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等。
王跃工认为,无论形式和手段,博物馆在文物“活化”工作中,应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挖掘好自身的特色文化资源,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跨界:推动文物“永续”
如果说故宫所藏北宋《千里江山图》,以青绿画法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意向,那么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与人民网联合推出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则将对《千里江山图》的欣赏解读从展厅、书籍、文创产品、数字演绎拓展到艺术表演舞台。
“这是我们深入探索‘跨界融合、创新传播’合作模式的重要成果。”王跃工说。
跨界产品的《只此青绿》目前已再次跨界,进入消费品行业。该舞剧除与长城葡萄酒、竹叶青绿茶、吉利汽车进行联名合作外,还引发了文创衍生产品抢购热潮,显示出强大的品牌号召力。
同样跨界“出圈”的还有四川广汉三星堆。这些沉睡数经千年、异形惊天下的各类器物,因有的像奥特曼原型,有的和诸葛亮的发型撞脸而广受网友追捧。三星堆考古盲盒因体验参与感强,热销各大平台。近年来,通过与品牌联名,推出视频、游戏、彩妆等多路产品,鼓励以三星堆为主题的各类文学影视作品创作,三星堆频上网络热搜,呈现迅猛发展势头。
三星堆管委会产业发展部部长、三星堆文旅发展公司董事长任韧表示,未来的三星堆不仅是个博物馆,还将打造世界综合文化旅游目的地,让民众不仅能参观文物,还能接受更多的文化体验。
文/杨陈 翟李强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