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首次发现琉璃材质眼珠
中国新闻网 2022-06-02 22:50

卢舍那大佛面部检测

正在实施的龙门石窟奉先寺保护工程中,有了考古新发现。奉先寺卢舍那大佛表面首次发现金、银等元素,大佛区域的菩萨造像发现品相极高的琉璃材质眼珠。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屹立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代表龙门石窟的最高艺术水平。

菩萨右眼现状

据介绍,此次奉先寺保护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对奉先寺实施抢救性保护工程以来的第二次大型保护工程,以奉先寺区域的危岩体加固和渗漏水治理为主,不涉及文物本体的保护修复。

期间,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多个院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科研团队,对奉先寺展开了详细而全面的病害调查评估与石窟寺考古工作。

院方相关负责人表示,科研团队运用考古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并采用多种高科技手段,探测分析了卢舍那大佛表层含水率、表面颜料成分、岩石矿物成分、不同时段佛身表面温度、佛身各部位磁化率、硬度、表层修补层厚度及佛身岩石完整性等表征文物本体客观存在状态的技术参数,为病害发育程度及成因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

科研团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卢舍那大佛身体表面除绿色、红色、黑色颜料外,首次在大佛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存在。据称,虽受到风化、渗水等影响金、银元素残存很少,但其对于研究奉先寺造像古代装饰工艺和保护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普贤菩萨左眼现状

奉先寺普贤菩萨表面保留的白色物质,厚度均匀,与岩石结合紧密。经过现场X荧光初步分析,其成分主要为铅白。铅白即碱式碳酸铅,古代称为胡粉、铅粉和水粉等,在明朝的《天工开物》、《本草纲目》有确切记载。

石窟研究保护中心主任马朝龙表示,铅白是古代画图和化妆品的重要颜料,具有化学稳定性和耐候性好的特点,不但为颜料附着、金箔黏结提供良好界面,也为后期抵御自然风化发挥了一定作用。“铅白大量发现,为龙门石窟彩绘镀金的传统工艺研究,保护材料的研发,提供了资料。”

此外,科研团队通过调查发现,卢舍那大佛右侧胁侍普贤菩萨的右眼,保留了完整的琉璃眼珠,左眼眼珠保留外侧一半,表面上有一定风化物覆盖。

从清理出来的表面可以看出,琉璃颜色暗绿色,质地均匀,煜熠闪光。科研团队披露,从初步测试结果看,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石英)和铅,与古代琉璃一致。形状呈弧形,厚度均匀,约0.5cm,烧制难度较大。采用石灰类物质与岩石黏结,结合较致密。

普贤菩萨左眼眼珠断面

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佛家七宝之一。马朝龙说,奉先寺造像保存的大块片状唐代琉璃实物,实属罕见。通过现场观察、超声波无损监测可知,目前琉璃无明显的风化现象,保存较好。

奉先寺普贤菩萨眼睛的构造,底层为造像原石,沿虹膜外侧开凿楔口,内小外扩,呈喇叭状,用于承接瞳孔。瞳孔为碗形,边缘加工成与楔口相同的坡度,契合度较好。

据测试结果表明,普贤菩萨右眼琉璃眼珠是一整块琉璃,而左眼采用两块拼合而成,目前靠近鼻一半脱落、遗失。

通过观察发现,普贤菩萨右眼眼珠形状规则、对称,而左眼眼珠靠近鼻梁的大眼角一侧眼珠略为梯形。科研团队初步分析,此乃工匠有意为之,普贤菩萨胁侍卢舍那大佛,身形略微向左转动,不对称的眼珠,极有可能考虑到透视效果,反映出古人巧夺天工的雕塑水平。

马朝龙表示,卢舍那大佛双眼内无眼珠,但是通过观察其开凿方式,可见与普贤菩萨相似的喇叭状楔口,推断卢舍那大佛在造像时具有与普贤菩萨相似的眼睛结构,后期可能缺失。

文/阚力

编辑/朱葳

相关阅读
男子龙门石窟附近钓鱼捡到“佛头” 龙门石窟研究院:初断系半成品雕刻 更多信息还需鉴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9
“青睐·巴蜀石窟寻访”之旅|一次穿越千年的石窟探秘 一场回望时空的古今对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3
这所学校,把龙门石窟“搬进”实训室
中国新闻网 2024-04-25
考古新发现!龙门石窟墙壁内首次发现石刻造像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10
洛阳龙门石窟发现唐代菩萨半身像
中国新闻网 2024-03-21
视窗 | 河南:龙门石窟暑期接待游客达130万人次
新华社 2023-09-12
朋友圈|南石窟寺与北石窟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8
数字技术拼对 洛阳龙门石窟流散文物合璧
央视新闻 2023-01-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