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吃货基因”以及对食物的珍惜感仿佛与生俱来,有关美食的作品亦往往可以引来更高的关注度和话题量,纪录片市场自不例外。换言之,作为纪录片市场的“出圈利器”,美食赛道的竞争总是格外激烈,近日,随着《一面之词》与《排队小吃》的多平台热播,美食纪录片市场的鏖战又一次打响。
《一面之词》——
人生苦短,再来一碗
没有什么事是一碗面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碗。面条,制作简单,食用方便,遍及全国各地又往往独具地方特色,既可作为主食饱腹,又可作为点心解馋,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来一碗面条总不会出错。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美味,只有适不适合自己的口味,不管你是哪里人,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碗面适合你,平凡普通却又真正切切地给味蕾打上深深的记忆。兰州牛肉面、西安BiangBiang面、大同刀削面、武汉热干面、重庆小面、成都甜水面、杭州片儿川……十二座城,十二碗面,十二种味,在《一面之词》间,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碗面,感受属于自己的最平凡的幸福。
黄河之城的日与夜,淌不完的黄河水汩汩东流,与亮豁醇厚的兰州牛肉面一起混合成兰州人融入基因中的豁达敞亮;黄土高原上的古都西安,自带音效的BiangBiang面,与秦腔的铿锵声响和年轻的说唱音乐一同在古老的白鹿原上回荡;宜人宜居的巴适之地,火辣张扬的外表只是幌子,筋道回甜的内里才是真相,这是成都甜水面独有的风味,也是成都人不太被人熟知的甜辣个性……
说唱跑酷,相声川剧,潮流遇上传统,新派并济底蕴,创业交碰坚守,共同融入这一碗时代之面中,与面条这种历史悠久的食物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一城一面一群人,以“面”为主线,延展到与面条有关的人,再延展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宣传这些独具特色的中国城市。面食文化,千变万化,在一面之词间,中华美食及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可见一斑。
《排队小吃》——
好饭不怕晚,美味值得等
排队,讲求效率的现代人最不喜欢的事情之一,但一旦排队二字与美食挂钩,等待也就变成了期待——总有人愿意候在长长的队尾,只为了那一口心头之好,这就是排队小吃的魅力。正因如此,店门口等餐队伍的长短,也就成了检验一家店好吃与否的最直观标准,你又愿意为了美食等待多久呢?
在万物皆可进馕坑的新疆,人们对于美食的等待总是比别处多一分耐心,当美食的出炉总是伴随着等待时,排队小吃也就悄然诞生。于是,《排队小吃》第二季来到了新疆和田,探寻了30家在当地倍受欢迎又饱受好评的小吃店,有街头巷尾的苍蝇小馆,也有中心城区的气派门店,但一哄而上、一抢而空是这些小吃店的共性和常态。
值得排队的奥义有很多,食材永远是一切的基础,主厨的独门秘方则是锦上添花,古法新制,简繁相宜,让原本就诱人的食材更添异域风味——最体现羊肉本味儿的手抓羊肉和清炖羊肉,让人欲罢不能的胡辣羊蹄和烤全羊,承载着无数新疆人舌尖记忆的黄面烤肉和馕坑肉,联袂出现的米肠子与面肺子,酥脆有声的烤包子油塔子……香气扑鼻,色泽诱人,不免令人舌下生津。
在独具特色又富有新意的地域美食背后,是和田人因地制宜的烹创精神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匠心独守。一个个饱含地域共情的人文故事背后,是和田这个西北之地烟火气与民族风共存的城市风貌,混入一张张翘首期盼的食客的笑脸中,伴随着排队小吃出炉时的香气与吆喝,悠远流长。
“小食小记”或成为美食纪录片新常态
十年前,《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国产美食纪录片第一次打破圈层,进入大众的视野。经历了十年的发展,美食纪录片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不仅年产量令其他题材望尘莫及,且优质作品频频涌现,更有大量“后备军”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策划之中。显然,美食纪录片的赛道越来越拥挤,这意味着市场的饱和,也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兴趣周期越来越短,用于填补碎片化时间的短视频应运而生,从几分钟说电影,到精彩片段合集,人们早已习惯快餐式娱乐的投喂。与此同时,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享受美食的时间越来越短,作为下饭利器的美食纪录片播放时长被不断压缩。种种因素的叠加作用,使得传统的工业流水线产物吸粉度直线下降,美食纪录片亟待做出应有的回应和改变。
“从前慢”的时代已经过去,虽然作为许多人美食纪录片启蒙的《舌尖》依然被奉为圭臬,但它内含的宏大叙事不再是美食纪录片创作时的首选。《一面之词》也好,《排队小吃》也罢,受欢迎的理由也许有很多,但二片脱颖而出的原因无非在于做出了迎合年轻观众生活方式的改变——采用“小记”,聚焦“小食”,这种全新的模式,或将随着新媒体纪录片在美食纪录片市场的大量涌现,成为未来美食纪录片市场的新常态。那么,“小食小记”意味着什么呢?
“小食”,即细分美食种类。或是框定美食范围,聚焦于地域美食,文化从地域里迸发,美食是人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映射,特色美食配上风土人情,无疑是最具说服力和吸引力的地方宣传片。或是划分美食时间段,早餐、中餐、晚餐、夜宵,在特定时间里享用的特定的美食,这是当代人生活的仪式感,也是普通人寻常生活中的平凡之味。或是探寻某种类别,针对一种具体的美食类别进行专题化打造,主题鲜明,话题垂直,实现对该类型观众的精准辐射。
“小记”,即缩短视频时长。凭借短小精炼的篇幅和轻盈灵活的叙事,微纪录片成为当下美食纪录片市场的主推形式。5-25分钟的时长,既能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流媒体等多端传播,又能完美地填补碎片化时段,适合快餐式文化的欣赏要求和心理,成为了以B站为首多个新媒体平台用以迎合年轻人审美取向的重要砝码。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大相径庭,为美食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但若利用不当,得天独厚的条件就会转变制作的局限。人们对于宽泛的美食文化并不陌生,相比于横向延展泛泛而谈,纵向深挖细分主题反而更能打造出高品质内容,对特定美食的深入展现也正是小而美的美食微纪录频频出圈的真实理由。
美食的意义,在于为更多的人带去幸福,美食纪录片的意义也是如此,作为许多人了解异地美食的窗口,美食纪录片自然有义务担起这份责任。但所谓“众口难调”,有人喜欢看人的故事,有人却只喜欢看美食,即使美食纪录片群众基础良好,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照顾好每一位观众,哪怕是《风味人间》《人生一串》新一季也难逃口碑下滑的“噩运”。创新不应落入窠臼,如何在保留垂直粉丝观众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普通观众入场,“小食小记”显然并非唯一的答案,创作者们依然需要颠覆常规的创作公式,继续寻找新一轮的“破圈利器”。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