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昆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能见大义——杨明义艺术与文献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东方风来,美术创作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浪潮中力求创新。在中国画方面,将富有装饰意趣的造型与西方现代派的抽象、变形相结合,产生形式新颖、颇具时代气象的彩墨画,成为多元纷呈中的特征之一。其时,杨明义先生以明快清新、极富江南情韵的风格为画坛所瞩目。
据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介绍说:1987年,杨明义远涉重洋,赴美游学。他浸淫于全新的文化语境中,开始追求艺术语言的“世界性”。经友人引介,杨明义在纽约结识了旅居美国多年的同乡王己千(1907—2003)。王己千先生为明代名臣、大文学家王鏊(1450—1524)的第十四代嫡孙,吴湖帆先生亲炙弟子,是著名的收藏家、鉴定家和书画家,笔墨既有深厚之传统底蕴,亦借鉴西方现代艺术之技法,自出机杼,别开新风。1998年,我在美访学期间曾拜访王先生。王先生的抽象水墨和收藏之奇石,是构成其审美与创作的重要部分。杨明义赴美后,曾借住王先生家中一年有余。一边是形形色色、日新月异的现代艺术潮流,一边是民族文化和乡思乡愁,寄寓环境产生的文化驳杂性,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促使杨明义开始深入反思自身从形式入手所寻求的“世界性”艺术语言。
1999年,杨明义回到契阔十载的故乡。此时的苏州,正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工业园区的现代文明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现代的速度、现代的理念,构成了归国后杨明义眼中或有形或无形的流线,块面与星星点点,也酝酿出他再度描绘姑苏新貌的激情与豪迈。于是,他创作了《今日苏州人间天堂》《桥之乡》《蔚蓝色的夜》等表现时代新象的作品,并在其中实践自己的艺术创作新方法、新理念,用氤氲朗润的艺术语言,纵情畅叙着游子的心声:月是故乡明。
而今,杨明义住在北京城郊的画室中。年近八旬的他,徜徉于多年收藏的青铜器、陶俑、佛像及近现代字画中,与古人通息,与前贤对语。这些藏品造型所呈现的楚韵汉风、唐意宋神,时时激荡着他的心魂。而他珍藏的与诸多当代艺术家交往时留下的画像、书信,也常令他百端交集,感慨不已,每每忆及与众师友的交游情谊,总是娓娓道来……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是杨明义多年的夙愿,展览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不同时期的创作之路,还以书信、照片、手稿、收藏等文献再现他与画坛名宿的交往。“这些都是一位艺术家完整人生旅途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的遗珍、艺术的创造、同道的友谊,才玉成了完美的人生诗篇。”
展览分“艺旅水墨”“艺术人生”和“艺坛交游”三个篇章,共展出作品100余件。杨明义还将珍藏多年的赵无极、王己千、沈从文各1件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据悉,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一层1、8、9号展厅,持续至4月27日(周一闭馆)。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岩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