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上午,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开幕。市长陈吉宁作政府工作报告。陈吉宁说,今年将把韧性城市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提升河道、城市积水点等重点区域的灾害防御能力,推进城市老化管道更新改造。提升预报预警水平,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增强极端天气、地质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管理能力。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回顾过去一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明确了2022年九方面重点工作,其中之一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人民满意的安全城市”,并提出“加快韧性城市建设”等具体要求,可见北京对城市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彰显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传递了北京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积极信号,值得点赞。
近年来,自然灾害类风险、公共卫生风险、事故灾难类风险等频频出现,给各地城市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如何变“硬扛风险”为“以柔克刚”,将城市安全屏障筑得更加牢固,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重要难题。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新时代城市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建设韧性城市,北京付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11月,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明确,到2025年,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建成50个韧性社区、韧性街区或韧性项目,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韧性城市建设典型经验,着力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为城市安全发展打造新范式。《意见》的发布为北京加快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和“助攻”。
韧性城市建设依然在路上。北京要继续坚持首善标准,突出规划先行,努力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就要由政府牵头,住建、人防、应急管理、交通运输、卫健等相关部门参与,拿出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在重大项目规划、重大活动策划初期充分考虑事故灾难因素,融入“韧性城市”理念,提升风险防控的前瞻性、科学性。与此同时,还要尽力而为、全力以赴,把韧性城市要求融入城市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健全风险监测体系,完善风险预警分析、协同防控机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技术,提高风险预判、防控能力和专业救援水平。
加快韧性城市建设,“软件”不能软,“硬件”也要过硬。一是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要做好“减法”。比如,对河道、城市积水点等重点区域进行风险评估和改造,并拿出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功夫管实管好;二是提高城市关键功能设施的“冗余性”,要做好“加法”。比如,提升城市数字化运行的纵向统筹和横向联动能力;提前建立保障道路交通、电力能源等通畅运行的“备用模块”;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力度,建造用于受灾人员疏散、避难、隔离的“冗余空间”……这样,万一发生灾难事故时,就能“以柔克刚”、高效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避免损失。
安全重如山,行稳方致远。加快韧性城市建设,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已画好路线图与施工表,接下来需要各地各部门提振虎虎生威的精气神,以首善的担当作为,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凝心聚力将城市安全屏障筑得更加牢固,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营造平安稳定环境。
文/杨维立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