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制转让后,与300余名离退休老人达成的福利待遇承诺却一直没有如约履行……2022年1月6日上午,在北京东城的一处四合院里,老人们分批前来,拿到了被拖欠的过节费、取暖费、医药费等福利报酬。
“这是收条,您需要在这里签个字。”6日上午9时许,东城法院驻东四街道“和立方”工作站里就暖意融融。点钞机运转的声音不断传来,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三十位老人前来核对信息、签字、领钱。
虽值寒冬,但群众的感谢声与点钞机的运转声交织在一起,如冬日暖阳,小小的四合院里温馨和谐、热闹非凡。
“真的太谢谢了,法官们每年都为我们忙前忙后……如今在家门口,就拿到了以前一年要跑十来趟才能到手的过节费、取暖费、医药费等福利报酬。” 62岁的苗先生很开心,不断举着刚拿到的600元过节福利费向记者展示着。
退休已经7年的姬先生告诉记者,“这种老赖太赖了,年年强执,不要不给,多亏了咱们法院和街道建立的这个工作站!调解完还帮着催款、发钱,我才拿到了这拖欠的3000多元。”
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人在仔细数着钱,有的老同事间击掌庆祝。
北京东城法院法官冯晓光介绍,2012年,一国企经股权改制成为一家有限责任公司,过程中签署了关于解决公司股权转让后职工问题的相关《承诺书》,承诺原企业离退休人员现有企业补贴及福利待遇保持不变,仍按原标准、原渠道继续发放;供暖费报销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但该公司年年以经营困难、财务制度要求等拒绝发放相关补贴福利,致使退休职工们每年都要经劳动仲裁、法院诉讼、申请执行一系列漫长法律流程,才能拿到上一年应发的补贴。
“此案涉及347名离退休人员,年龄最大的都80多岁了,金额600元至4000元不等,总计70多万元。”冯晓光表示,鉴于他们组织松散、人数众多、年龄较大、具体诉求不同、场地限制等因素,东城法院自2019年以来,以“和立方”机制联动各方力量,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在“和立方”工作站实现了当事人“只跑一次”就能解决问题的效果,获得了当事人一致好评。
此后,东城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诉调对接组按照原工作模式,先后多批次推进案件诉前调解工作。
然而,调解后又出现了新情况,该商贸公司再次出现“赖账”情况。该公司因涉及其他诉讼问题,公司账户被其他法院查封,难以通过公司账户履行该批案件的给付义务,款项发放遥遥无期。
为此,东城法院多次督促协调后,该商贸公司给出答复称,因为钱都是现金,涉及到需要履行的人员众多、账户众多,银行转账汇款还有手续费,故无法自动履行。
考虑到如果法院走案款转账发放途径,则需要当事人来法院办理诸多财务手续,对于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是不小的诉累。于是,法院决定现场发放现金案款。
法官白天开庭审案,晚上加班逐案梳理核对案款数据、完成347次零提单填写申请,将70多万元以每人应得金额分装在347个信封中,并电话通知每名当事人的领款批次、时间及注意事项,提前安排好现场发放的各个细节。
2021年12月20日,第一批135名老人的30余万钱款已发放到位,2022年1月6日进行了第二批发放,涉及213人40余万元,整个过程从上午9时持续至下午4时。
冯晓光法官表示,截至目前之前达成调解的案款已经悉数发放,如果新的一年涉案公司不如约履行,法院会持续关注并再次介入,为职工维权的最后“一米”保驾护航。
实习生 刘静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张彬